袁午,则被“意识流”般的错乱镜像所吞噬。
赌桌上不断的幻境、回忆,是对赌的恐惧;
恍惚中牌桌上父亲的拷问,是救不救、是内心的摇摆。
也是沉沦还是自救的选择。
父亲(尸体)上的瓷砖碎了还是没碎,又有什么关系。
袁午已经活得不像一个“人”了。
这是发生在同一小区,青岚园的藏尸案。
除此之外,还有一条剧情线是“乘风破浪的姐姐”于文文担当的“性侵案”,她饰演的单身女白领林楚萍在自己家中醒来,发现熟睡中被人侵犯,是谁干的毫无头绪,但窗台上却留下一块乙醚手帕……
林楚萍与青岚园的关系是,她就是袁午父子的房东。
袁午购买补贴上去的瓷砖,店铺许老板的女儿许恩怀就是小男孩杨莫唯一可以信赖的玩伴、朋友。
儿童走失案、藏尸案、性侵案,三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一个老破小的青岚园也就成了众生的修罗场。
这是对原著小说名的呼应。
海葵是一种构造非常简单的动物,连最低级的大脑基础也不具备。
但你尽可以想象,杨莫为什么会失踪?他失踪和袁午埋尸有何关系?
他消失于常年只有他和许恩怀的地盘,302。
消失的孩子在哪里出现?在那块白绿相间的瓷砖上。
当你回过头来。原来,人和海葵一样。
三条线最终在剧版要如何收场,是he还是be,留足想象空间,就像《隐秘的角落》,还能拍出番外篇,还是来一个皆大欢喜的闭环,只能等更新了。
还记得开头说的结论吗,这部剧仅算及格,有亮点,但离爆款还远远不足。
Sir就再多说几句目前国剧悬疑题材的几大缺失,被套路所绑架之后的束手束脚,仅供参考。
就拿《消失》来说,如果不是知道类型是悬疑剧,佟大为和李晟主演的部分与常见的婚恋题材中年剧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或许《隐秘的角落》中张颂文在垃圾桶上吃快餐被高赞了演技,给了同行一些启发,觉得要演得有烟火气。
但是,要知道张颂文的角色在整部剧中的功能性是不强的,说得更直接一些就是演技好,“抢戏”了。
而秦昊就不会,也不能这样演。同理还有《无证之罪》中的宁理。
杨远夫妇虽然不是案件的主谋,但他们是引导观众去寻找真相的,过于松弛的表演会让观众的紧张感减少。
其次,能击打社会情绪痛点的悬疑剧固然好,但悬疑剧的业务重点还是要展示人性的复杂和“变调”。
《消失的孩子》所涉及的三条线索,当然都是很好的社会话题,亲子的、性侵的、以及赌博的。
但遗憾的随着剧情的展开,创作者在表达的过程中明显更嗨金句,对于情节的衔接和细节的布局就粗糙太多。
最后,尤其是社会学派的悬疑剧,提到人性复杂、欲望缠人只能是点到为止,而最终是要回到社会里。
要有向上看,去审视无常“大手”掌纹的胆识和能量。
《沉默的真相》能爆,也是因为它差一点就要戳破窗户纸了。
含意呢,便是手拿法杖,作威作福的人便是君王
甚至非悬疑剧的《扫黑行动》都有这样的锐度。
公平那是讲给老百姓的童话!
《消失的孩子》说“家教”没问题,但这一选择已经注定它会局限于某种温情,教育背后呢?中年人困境背后呢?
这几年,悬疑剧开拍的多,播出的多,但爆了的极少极少。
我们明明知道创作的天花板在哪,却再也无力捅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