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部分娱乐圈的热点一样,乘风破浪第三季姐姐的成团似乎在并没有掀起什么热度的情况下就再次匆匆结束了。
从第一季的横空出世,在微博热搜整改的情况下充满底气地直接上线,到第二季的悄无声息,再到第三季不惜拉出宁静那英做噱头来企图拯救收视率和话题度,却依旧事与愿违。这问题到底出现在了哪里?
不论是第二季还是第三季,从各方反馈上得到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它的选曲舞美不尽如人意。拉胯的服化道不仅浪费了“姐姐们”的颜值,还将本就徘徊在弃综边缘的观众不断推远。
而这样类似的评价在《披荆斩棘的哥哥》第一季播出后便愈演愈烈,《披荆斩棘》肉眼可见的精致舞美让大家纷纷谴责芒果对男女综艺的区别对待,仿佛这就是《乘风破浪》收视率下降的主要,或者说是核心原因。
但实际上,这更像是它的表层原因,重要,但又没那么重要。重要在于那些能被肉眼所看见的因素决定着一档节目的下限,是其能不能让观众愿意看下去的动力来源之一。没那么重要又源于它其实并不是观众对这档节目产生兴趣的根本原因。
其实,回望过去,《乘风破浪的姐姐》的颓势从第一季就能略窥一二。如果说节目的前半程是观众、节目组和姐姐们一起探索女团的多样性,寻找不同年龄女性的美,那么后半程大家都开始逐渐反应过来节目的本质——即对抗性竞技。
不论是节目组,还是姐姐,都在有意无意地向观众强调着游戏规则,在现场比拼中燃炸的舞台就是要比所有其他类型的舞台更受欢迎。
这件事本身也无关对错。当现场观众在台下精疲力尽百无聊赖的时候,没有什么比一首劲歌热舞更能点燃她们的热情,而姐姐们想要走得更远就势必要向对自己更有利的方向靠拢。那么此时节目组提供的《推开世界的门》、《女孩与四重奏》、《花样年华》这类曲目无疑是劣势的。
比赛和表演的天平完全没能得到平衡,反而被无限制倾斜。要风格还是要胜利,这个问题节目组始终没能够解决。
所以在第二季里,节目组索性开始慢慢地放弃对多彩多样的追求,选歌风格倒向观众取向,更加强竞技性,大家心照不宣地选择燃炸舞台。第三季甚至直接将唱秀唱演唱乐分开,企图简单粗暴地了结问题,结果还是难逃名气和劲歌热舞对名次的巨大影响。
那《乘风破浪的姐姐》和普通的选秀节目有什么不同?仅仅是因为参加的选手自带人气和热度?那为何不直接更名为《偶像练习生30+》或是《青春有你》Pro?
当然,面对收视率下滑的状况,节目组也并没有坐以待毙。从一开始的综艺节目常规套路“有意”剪辑,制造冲突和热点,迎合某些群体女性热爱撕逼的刻板印象,到现在的塑造姐姐们之间的友善关系,引导观众往CP方面联想来树立节目的爱女形象。《乘风破浪的姐姐》不可谓不走在时代风潮的前沿。
但即便如此,也仍然难以挽救节目本身的颓势,而且这并不是系列作品所必经的倦怠期,而是大众对这类节目不再抱有期待。
如果说《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的开播相当于是为国内女性题材综艺点了一把火,那么紧随其后的二三季则是自己慢慢地在把火浇灭。
我们之所以会对三十加的女明星综艺产生好奇是因为女性本身在相同的年龄也会面临着类似的状况——工作机会的减少、家庭和事业之间的平衡、梦想与现实的抉择。
这些问题会让我们天然地对姐姐们产生亲密感,渴望这档综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或者让我们看到生活不同的可能性。
不过,我们的期待具象化到节目的呈现时又成了另一个样子。在这里,女性的难题被简单地消解为了如何挑战唱跳和高难度的技术动作,无论在参加节目前她们有着什么样的独特经历,有着自己的什么特质,在节目里都成为了舞台上流水线制作的女团里模糊的一份子。
我们看不清姐姐们的脸,她们的个人特点被忽视,她们的年龄所带来的优势被隐藏,我们也看不到她们到底有什么困境,看不懂她们到底在突破着什么。
姐姐们在采访中所说的“成为更好的自己”逐渐沦为一句泛泛而谈的口号,难道学会唱跳就能变得更好?难道努力练习就是自我突破?
看着舞台上光鲜亮丽的姐姐们在聚光灯下展现着自己美丽无瑕的容貌,挥洒着”自我感动“的汗水,不禁让屏幕另一头的观众有些恍惚。
我们和她们真的存在什么共同点吗?我们真的能够在人生的同一阶段拥有一段抛开一切追求“自我”的时光吗?我们所面临的难题或许注定是无法在这样一档综艺节目里获得任何解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