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 > 热门事件

细菌战问题研究专家王越:\遗址是无言的铁证\

常驻编辑 热门事件 2022-09-21 细菌战   铁证   遗址   无言   专家

王越:哈尔滨的731部队遗址是侵华日军研究和制造细菌武器的地方,义乌崇山村等地是细菌武器的受害地,而林山寺就是细菌部队专业人员建立的“野外实验地”,实施活体解剖的地点。

崇山鼠疫发生后,由于死亡人数多,死亡率高,受到日军南京荣字1644部队鼠疫分遣队的关注。他们假借检查病人对村民进行身体检查,发现淋巴肿大发烧的病人,就以治病为名“隔离”进林山寺,实施人体活体解剖,抽取血液,切除内脏、淋巴结、肢体等,进行检验。

林山寺原来是附近十乡八村祈求平安、信众拜佛的去处。我们在核实登记受害者名单时,遇见一位叫王菊莲的老人,她当年和我姑姑认识,目睹了林山寺当年的场景。作为幸存者,当年她只有十四岁,本来是去林山寺给患病的堂姐送饭,恰巧看见寺里关着几十号人,面色苍白,有气无力。她看到旁边有很多农村杀猪时会用到的器具,比如装满水的木桶,还有门板、条凳等。王菊莲很害怕,从围墙的破洞逃走。

王越:1992年义乌崇山村村民开始进行细菌战鼠疫调查,当时三位村民代表撰写了一份《联合诉状》,要求日本政府“履行加害赔偿”,诉状由崇山村一带的万余人签名后寄交日本驻华大使馆。尽管诉状石沉大海,但是引发了同为崇山村后代的王选的关注。

1997年,浙江衢州市、江山市、义乌市108名细菌战受害者及家属组成原告团,向东京地方法院起诉,同时推选祖籍义乌崇山村且精通日语、英语的王选为团长。诉讼期间,还有日本辩护律师团免费为中国细菌战受害者代理诉讼,付出了极大心血,并且为陈列馆的筹建提供了大力的支持。

这是中国人民拿起法律武器,首次以细菌战赔偿内容状告日本政府,要求对细菌战受害者进行人身赔偿。诉讼案历时十余年,影响深远。最后虽然以败诉告终,但是法庭最终承认了实施细菌战的事实。

这也是日本法庭第一次以法律文书的形式认定了侵华日军在中国实施了细菌战;第一次认定了侵华日军实施细菌战是违反了国际法的严重犯罪行为;第一次认定了侵华日军实施细菌战是受天皇指令进行的,即侵华日军实施细菌战是国家行为。这一判决对日本右翼势力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今后再想掩盖、抹杀细菌战罪行就不可能了。

王选曾代表原告团声明:“诉讼是为了受害者的尊严,为了证明他们无名的生命曾经在地球上的存在。”

王越:在崇山村的不少区域的房子内,都有细菌战受害的故事。

由于日本政府的百般掩盖,他们也非常惧怕实施细菌战这种违反国际法的严重犯罪行为被公之于众,因此日军投降时,对细菌战基地及设施进行了彻底破坏,销毁各种罪证。

1942年11月18日,为毁灭证据,驻义乌日军武装包围崇山,将病人赶到后山,然后放火烧毁崇山村。大火烧了整整一天一夜,全村530多间房屋被烧毁,700多村民无家可归。由于当时烧房子时日本兵胡乱点火,有死难者的房子侥幸得以保存。首发病人的房子就没有被烧毁,至今还保留原样。

我曾经去731遗址参观了三次,那里保护得很好。义乌是细菌战实施场地,也是有故事的地方,比如林山寺还在。虽然遗址本身不会说话,但每一处遗址作为无言的铁证,会告诉世人真实的历史。遗址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还原性,一旦消失,复制的东西再逼真,也失去了真实性。

以遗址的形式进行展示,更能让参观者感受到那个时代中国人民受到的巨大痛楚、屈辱。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奴役,被侮辱。

新京报:来陈列馆参观的都有哪些群体?

王越:每年春、秋两季,义乌教育部门都会组织各中小学师生访问参观林山寺,寄托哀思,缅怀先辈。清明节、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18日、国家公祭日等特殊日子,社会各界也会自发组织到和平公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义乌民间还将每年的11月18日设为义乌细菌战受害者纪念日。

我负责讲解的时候,遇见过一些小学生,神情很专注,毕恭毕敬的,认真做笔记,没有手机还让家长拍照片。

我现在退休了,有了更多的时间回去做讲解。看着那些认真的孩子,我挺放心的。

此外,日本ABC企划委员会(日本反对使用核生化武器的民间和平团体)组织的侵华日军细菌战受害地访问团,每年也会来参观。他们还会去参观“劫波亭义乌鼠疫死难同胞纪念碑”,向那些逝去的受害者道歉。访问团中有年纪大的、身体不太好的,也有年纪小的。感觉他们有把细菌战放在心上,挺感动的。

相关阅读:

  • 细菌战问题研究专家王越:\遗址是无言的铁证\
  • 美国沦为“最大抗疫失败国”的又一铁证
  • 人类已被困地球45亿年,地球是巨大牢笼?科学家列出3项铁
  • 红村在哪里(红村石油大会战遗址)
  • 美山在哪里(越南美山遗址)
  • 三星堆遗址是什么朝代(三星堆距今到底多少年)
  • 永劫X金沙博物馆花絮曝光!酷炫打斗水墨风十足,竟是剪纸
  • “燕京八景”的“蓟门烟树”到底在哪里?乾隆的考古成果
  • 专访守护新疆文化遗产的日本友人:将继续为相互理解做贡
  • 科学家在亚马孙发现古代建筑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