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 > 热门事件

「教育强国」石中英:师道尊严的历史本意与时代意义

常驻编辑 热门事件 2022-09-22 师道尊严   强国   本意   意义   时代

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 就多次阐释过对“道”的认识, 如“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人, 游于艺, ”将“道”看成是一种人生高远的理想;“朝闻道, 夕死可矣, ”表达了悟“道”、践“道”对于人生的极端重要性, 其价值甚至在生命之上;“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表达了人在弘道方面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孔子不仅在《论语》中大量表达了对人之道、君子之道等的认识, 而且还多次谈到“天子之道”“国之道”, 这样就不仅使得“道”局限于伦理的范围, 而且还扩展到政治的范围, 成为最高的政治原则。如他在回答原宪何种行为才是“可耻”的问题时, 就说到:“邦有道, 谷;邦无道, 谷, 耻也。”意思是说, 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是符合道的要求的话, 一个人出来做官拿俸禄是可以的;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根本上是违背道的要求的话, 一个人还在那里做官拿俸禄, 这就是可耻的。孔子在这里区分了国家的“有道”与“无道”, 孟子后来进一步将这种思想阐发为“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奉劝统治者要直道而行。

孔子、孟子有关“道”的论述, 到了《中庸》时代, 就被系统化理论化了。《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根据朱熹的解释, 这三句话的意思是, 人生而有之的东西就是人性, 如仁义礼智之性, 就是人生而有之的, 是人有别于动物的地方。按照这种天命之性来做人, 在日常生活中致力于践行这些天命之性的行为要求, 这就是有道或符合道义要求的行为与人生, 在这方面, 天之道与人之道是统一的。但是, 人由于其禀赋不同, 因而在保有这种人性或天道方面有所差池, 需要后天的持续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才能够体认或实现这种人性的要求, 走上正道。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就在于此, 引导或帮助人们去“修道”。在这里, “道”依然表示正确的价值方向, 并且有了天命和人性的基础, 有赖教育的辅助。《中庸》中还说, “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 不可以为道。”这些话, 再次表达了儒家有关道的规范作用的普遍性和主体性的思想, 人不可远“道”, “道”也需要人来弘扬, 弘道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人本身。从这个角度来说, 至少在先秦儒家看来, “道”作为一种最高的普遍的伦理范畴, 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 都应该时时刻刻加以体会、恪守和践行的。“道”在不同社会就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和要求, 就变化成各行各业具体的道, 如为官之道 (“官道”) 、经商之道 (“商道”) 、为父为母之道 (“父母之道”) 等。由此看来, “师道”只是“道”的普遍精神在教育领域内的具体化。

关于“师道”, 现在学界的解读有三种。第一个认为师道就是指“师承、师传”, 比如《汉书·匡衡传》里面谈到萧望之向汉宣帝推荐匡衡时说, “衡经学精习, 说有师道, 可观览。”汉代关于经学的解读, 各家有不同的观点。一个人跟随某一家学习, 自然就传承某一家的观点。所以, 师道的第一个含义讲的是师承、师传。第二个认为师道就是“教育之术”。在《后汉书·桓荣传》中, 桓荣向汉光武帝辞去教职时说, “今皇太子以聪睿之姿, 通明经义, 观览古今, 储君副主莫能专精博学若此者也。斯诚国家福祐, 天下幸甚。臣师道已尽, 皆在太子, 谨使掾臣汜再拜归道。”这里的大意是说皇太子聪慧通经, 博览群书, 专精博学, 可以无师自通, 而太子师的教育之术已经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了。第三个认为师道即“为师之道”。典型的用法就是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界定了教师的职责、使命。也有人认为该文中所说的“师道”是指“求学之道”“求师之道”。这个看法不能说韩愈的文中没有, 但是推究韩愈做此文的动机, 恐怕主要的在于借李蟠求师这件事强调教师负有传承孔孟之道的责任与使命。因而韩愈所说的“师道”主要的还是“为师之道”, 直指教师职业的文化和价值使命。

因为根据韩愈的理解, 教师职业的首要职责是“传道”, 因此只有尊师, 才能重道, 才能弘道。统治阶级只有率先重道、弘道, 老百姓才能够知道教育的重要性, 才能够明白人之道、君之道、国之道以及经商之道、为官之道、待友之道等。也就是说, 一个国家才能够真正地做到民风淳朴、秩序井然, 一个人才能真正地知荣辱, 懂进退。也正是认识到了尊师重道的内在联系与极端重要性, 《礼记》中才规定老师在给君王授课时不必拘泥于君臣之礼, “大学之礼, 虽诏于天子无北面, 所以尊师也。”这并非反映了君王的美德, 而是体现了“道”在国家政治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崇高地位。很显然, 从《学记》的上下文来看, “严师”之“严”不是针对学生而言的, 而是针对“教师”而言的, 这与我们今天的理解截然相反;“严师”本身也不是目的, 更不是将教师的地位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而为了“道尊”, 是为了“民知敬学”, 更进一步, 是为了达到“化民成俗、建国君民”的目的。所以, 先秦儒家对于“师严道尊”的倡导, 彰显儒家德治仁政的核心价值观。从这个角度来说, 师严道尊的教育要求与化民成俗、建国君民的政治理想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提倡师道尊严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发展、国家发展的内在统一。基于这种理解, 古人所说“师严道尊”或“师道尊严”的意义与我们今天一般理解作为一种严格等级关系的“师道尊严”有着根本的不同。

相关阅读:

  • 世界哪个国家面积最大(世界十大强国)
  • 世界有多少个国家(当今世界公认5大强国)
  • 【中国是制造大国,不是制造强国】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
  • 筑牢体育强国的根基——县城体育基础设施升级进行时
  • 拜登访韩第一站是三星半导体工厂,有何深意?
  • 以“智”为先!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 「天宫」空间站:我国如何计划成为下一个太空强国
  • 综述:海外专家和媒体热议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
  • 教你用强国学习强国APP怎样成为“带娃神器”(三):听诗文
  •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