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诗句是对鲁迅先生一生最为形象的描述。
鲁迅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在这众多的领域内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毛主席就曾评价鲁迅先生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先生的个人形象在我们普通人眼中无疑是高大伟岸的,在文学创作领域,其拥有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呐喊》《彷徨》等。
在文学思想领域,鲁迅先生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最令鲁迅先生名声大噪的,还是其在政治领域作为一名民主战士的先进勇敢。
在批评社会现象方面,其创作出以《拿来主义》为代表的作品,对当时畸形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即使对于今天的社会,其作品中的部分观点也极具借鉴性。
在支持进步运动方面,鲁迅先生也站在了第一线。1925年,鲁迅先生因支持进步学生而被免职。
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一名坚强的战士,无论前方有多大的困难,只要有益于当时的中国,有益于进步思潮,其都会勇敢地冲上第一线。
在1926年鲁迅先生因为一些事件站出来支持当时的先进学生,抨击军政府。但代价无疑也是巨大的。
在鲁迅先生发声之后,其遭到了军政府的通缉,被迫辗转各地避难。当时的鲁迅先生的内心无疑是复杂的。
革命的前路并不光明,自身现在的处境也很尴尬,一切仿佛都陷入了死胡同。在这样的内外困境下,《朝花夕拾》诞生了。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在遭遇挫折避难期间所创作,共十篇,前五篇作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整体上《朝花夕拾》中的作品是回忆鲁迅先生小时候的故事,由于是在壮年之时回忆幼年时的经历,故名为《朝花夕拾》。
其中的故事正如其名称所示,为作者幼年时的纪录,虽有文字改动,但大体上是纪实的。
作为一名民主战士,鲁迅先生是极其坚强的,但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人,却极为脆弱,他曾在文学界与政治界中都遭遇了挫折。
“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觉》。现在是,连这“一觉”也没有了。”——这时的鲁迅先生是极为痛苦的,其不得不回忆幼年时的种种。
目的正是为此时壮年的自己提供前行的动力,而对这种缓解痛苦创作的深入分析,就引出了本文的主题——无地彷徨与精神还乡——《朝花夕拾》的重新解读。
关于《朝花夕拾》中的作品,笔者认为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以幼年时的遭遇来讽刺当今社会现象的,代表作品有:《二十四孝图》《狗·猫·鼠》《无常》。
第二类是回忆幼年时经历并无多大隐形含义,代表作品有:《琐记》《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最后一类是回忆过去经历以激励现在的自己,代表作品有《范爱农》《藤野先生》。
一、以幼年之故事温暖其心灵——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的精神还乡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越来越喜欢回忆之前的经历,特别是那些越来越久远的幼年。
鲁迅先生也不例外,在支持学生运动之后,先生不仅受到了当局的通缉,更在学术界受到了排挤,此时鲁迅先生的心灵深处肯定是充满了无奈与悲伤。
这时的先生如普通人一样,会想起自己的那段越回忆越美好的幼年时期,寄希望于其中获得心灵的慰藉,进而抚慰自身受伤的心灵。
在《琐记》中的前半段,鲁迅先生回忆了在其童年时所遇到的一个妇人“衍太太”,对于衍太太的形象,大部分人认为是负面的,但笔者却不这样认为。
“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这是文章开头对于衍太太的描绘,内容中也极好的符合了这一特点。
对于别人家的孩子,衍太太极其纵容,且十分温柔,甚至可以:“衍太太却决不埋怨,立刻给你用烧酒调了水粉,搽在疙瘩上,说这不但止痛,将来还没有瘢痕。”
这在幼年的作者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但在作者长大后却因为流言断开了与衍太太的联系。
细细分析人物,衍太太的形象符合绝大多数家庭妇女的形象,作者描写这篇文章并无人物好恶之说,仅仅是回忆逝去时光罢了。
《五猖会》是作者回忆幼年时父亲督促其读书的文章,在文章的开头,作者首先描绘了五猖会的盛大:“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