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潮流艺术到元宇宙、NFT、虚拟现实……艺术正在偏离经典的、明晰的统一标准,变得更加弹性和多变,一切都处于激烈的变化之中。《智族GQ》Art别册和“没顶公司”的徐震,一起来讨论艺术的可能性,以及剧烈变动中艺术家们的工作状态。
上海3月底的一天,徐震驱车到没顶公司位于松江沈砖公路旁的工作室。平时,大家早上10点来到公司打卡、组织开会。到下午,徐震有时会窝进自己的办公室里,查资料、想点子、出方案,有时会来到工作室画画。
有感于手机和社交媒体对日常生活的侵占,早年徐震就在酝酿一件作品。2021年,《基地》最终打磨完成,观众走进展厅,仿佛步入在全世界都以整齐划一面貌呈现的苹果商店。商店摆放的每一部苹果手机里,也都同样整齐划一地循环播放着短视频片段,来自抖音、快手、TikTok等。而在商店一侧的墙壁上,就挂着徐震最新的绘画作品,由绿色、蓝色、灰色组合而成的大面积色块,拼接出手机微信聊天页面的模糊样子——这组作品叫作《激情》。
《激情》令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陆兴华兴奋不已。在他结识徐震的10余年里,艺术家总是以某种“招牌动作”,即以挑衅的创作姿态、以戏谑的意义系统,考验着受众与市场——用陆兴华的话来说,“简直下流”。
然而徐震,这位24岁即入围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的中国艺术家,其作品被英国泰特美术馆、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蓬皮杜艺术中心、澳大利亚NGV美术馆、戴姆勒收藏中心等收藏,一位不断以作品挑战禁忌并引发争议的“敏锐的煽动者”(纽约军械库艺术展执行总监诺阿·霍洛维茨语),一位驻扎上海的艺术圈导游(徐震自语),一个曾因“画得太差”被浙江美院拒发准考证的中专生、后来的央美客座教授,一个不开工作室开公司、把年轻艺术家挖掘变成教育培训的“没老板”……在他近30年的艺术生涯和多重角色探索中,他一向不吝于对外界展示结果——除了纯粹的绘画作品。
徐震的画室设置在公司四层办公室的一楼大厅。新搬迁的仓库就在附近,许多带着徐震签名的绘画作品一幅幅运过来,被拆开、检视一番,或者贴上标签入库,或者准备销毁,但它们都没有进行过任何的公开展览。
“那些都是实验,我一直在实验。”
但《激情》系列不同。自去年首展后,徐震便一直在寻找一种不需要调和的、具备电子信息感的、代表着微信对话气氛的绿色颜料。为此他几乎买遍了中国境内所有的同色系进口颜料,不断测试……当他最终选定了一个来自荷兰的老品牌后,该品牌商所有的中国库存旋即被搬进了没顶仓库,其总部当然也收到了同样的订单。
徐震看中了该绿色颜料的表现力,它本身的层次很丰富,随着白色的加入、距离的远近改变,这个绿色依然不会跑偏、非常跳眼。从去年冬天,一直到三月初,他一直在折腾这件事情。
而这一天,徐震用12个多小时一气呵成,完成了当天的创作。
在长征空间的官方网站上——2007到2021年期间徐震是旗下代理艺术家之一——徐震、徐震-没顶公司和徐震®的作品同时出现在展览列表里。反正都是为了做品牌,他完全不担心哪个新动作没有话题。
2014年UCCA举办徐震个展,紧跟着2015年龙美术馆推出《徐震艺术大展》。在中国当代艺术注入国内外资本热潮与关注后,徐震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典型代表,也迎来其艺术声望的巅峰。
在陆兴华看来,徐震应该“自2005年起创作上就没有受到任何限制了”。但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哪怕是早在20岁出头就参展威尼斯双年展的徐震,其艺术创作始终要同时解决术与道、技与艺等多个层面的难题。艺术家所能调动的金钱、工程、技术、场地、媒体、市场等多元资源,无不钳制着其创作版图的边界。
4月上海疫情后,没顶公司的二十几位员工多半进入“休假”状态。其中一些是没顶画廊代理的年轻艺术家,工作室就在公司,自给自足。工作群里关于展览的信息停滞了,大家就着排骨怎么烧热烈讨论起来。
5月的没顶原本应该忙飞。但随着宅家静默,Freize纽约今年只能遗憾退展了;JINGART和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一起推迟;尭的个展没开放几天就面临全城疫情;只有杨深在香港Basel的展位经过奋力协调后最终成行。
闲不下来的徐震则做了两件事:一是与伙伴们一起隔几天就组织一场线上艺术家聚会,晚饭后,新老艺术家们陆续进入腾讯会议,看看彼此的精神状态,聊聊俄乌战事。另一件事,是为没顶画廊旗下的年轻艺术家们组织深度对谈,从创作源起、作品动机、学术思考到项目安排,两三个小时聊下来,去除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