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的前任竟然成了二哥的现任...
面对如此混乱的关系,一家人将如何处理?新片《还是觉得你最好》或许能给你答案。
没有复杂的置景和道具,全片围绕一间房、四餐饭、六个人、四段情展开,上演了一出笑中带泪,色香味俱全的“爱情坦白局”。 《还是觉得你最好》在点映阶段就成为口碑黑马,目前2.8万人评分仍稳定在7.7,成为同档新片中的口碑冠军,排片占比也一路逆袭,连续四天位列单日票房亚军。 就像贯穿始终的叉烧和轮番登场的港式美食一样,“纯正港味”“烟火气满满”“港式浪漫喜剧的复兴”也成为好评的关键词。
同一屋檐下,饮食男女的嬉笑悲欢,这一独特形式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家有喜事》《大富之家》等一系列经典港片。 除此以外,展现都市男女求爱众生相的港式浪漫喜剧也曾一度是香港电影的重要类型,数量大,经典多,BGM和台词响起都会引发无数观众的“回忆杀”。
然而,近些年来,香港爱情喜剧在内地市场已逐渐式微,虽然偶有以小博大的口碑佳作出现,但难以成为真正的出圈爆款。 在香港警匪片一枝独秀的当下,我们还需要港式浪漫喜剧吗?
饮食男女的情爱百态《还是觉得你最好》凭何获赞?
如上文所说,《还是觉得你最好》能收获观众好评,核心是“港味”二字。而这份纯正“港味”也灌注在主题、人设、笑点、道具等方方面面。 比起“还是觉得你最好”,原片名《饭戏攻心》似乎更能道出电影的特色——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内,用四餐饭展现六位男女间的暗流涌动。
从尴尬相见到佯装无事,再到矛盾爆发、最后和解,这四场饭桌戏可以说是全片的精华。 这样的戏对剧本和表演的要求较高,几位演员也在互相配合,一唱一和中碰撞出了不少笑料。 更有意思的是,餐桌上的食物,从火锅、家常菜、分子料理到传统的叉烧,也与人物关系的变化遥向对应,不仅充满了香港味和烟火气,也真正实现了“饭戏攻心”。
导演陈咏燊曾解读,这种设定一方面源自中国人对饮食和饭桌的重视, 所谓“饮食男女”,即对食物和欲望的需求是人性的本能,围坐一桌吃饭对于中国家庭更有特殊意义。 “试问谁不希望全家团聚吃一顿团圆饭呢?” 有太多中国家庭的悲喜离合都在饭桌旁上演。
另一方面,导演也想以这种方式“复兴”阔别银幕已久的情景喜剧类型,拍出新鲜的港式“吃饭戏”。 这种新与旧的碰撞和融合在《还是觉得你最好》中随处可见。 饭菜既有传统的叉烧也有新潮的分子料理,居住环境虽是复古的叉烧坊但毗邻的就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 除了形式上的致敬与创新,导演也借由几个角色之口传递出对爱情观、事业观和家庭观的全新思考。
《还是觉得你最好》的片名来自张学友30年前发行的一首老歌。 “即使你离开/我热情未改”唱出了对即将分离爱人的不舍之情,正好对应了片中大哥的心路历程。 一边是莫名错失的昔日旧爱,一边是照顾长大的二弟,身处爱情与亲情极限拉扯中的大哥将如何抉择? 影片乍看上去在讲爱情,内里探讨的却是传统的港式家庭与亲情观。 “一家人最重要是齐齐整整” 。黄子华饰演的大哥正是这一观念的代言人,老派守旧却充满责任感,不惜牺牲自己维护所谓“家庭”的完整。
这也是很多同类香港电影的情感内核,比如黄百鸣的《家有喜事》系列,兄弟之间虽然性格迥异,矛盾频频,但总能因为“家”团结在一起。 对比之下,《还是觉得你最好》对传统的“家和万事兴”观念有所更新,家人互动中的温情不减,却在最后选择了“放手”。 那句“走出家门,走远一点”格外引人深思,也道出了“房子不是家,家人才是家”的道理。
此外,不仅黄子华饰演的男主角非常丰满,其他五位男女也各具代表性。导演陈咏燊曾透露,每个角色都经过了精心设计,有4到7页丰满的人物小传。 三位男性对应男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状态,有理想主义的热血电竞男;有成熟世故的上班族;也有迷茫又保守的中年男性。
三位女性也同样特质鲜明,“大嫂”是可爱却清醒的“甜妹”;“二嫂”是知性的文青;“三嫂”是一味付出的保姆型女友。她们的个性也与三位男性形成了镜像的对应关系。 三对男女在恋爱中处理矛盾、误会和最终和解的过程,其实也是每个人放下过去,寻找真实自我的过程。
相较此前的港式爱情喜剧,《还是觉得你最好》中演员的表演更加强调生活感和真实感,再加上人设具有普遍性,都让他们之间的爱情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黄子华用“在欢笑中挤出悲伤”来形容角色的创作过程。喜剧的内核是悲剧,从这一角度看,《还是觉得你最好》在笑点之外,也在试图挖掘更深层次的主题表达和情感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