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看第一个短片的时候,我的脚快要把鞋底抠出个洞,以及对自己身在何处有点迷糊。
直到旁边的观众开始唠嗑,我忽然感觉到有内味了。这就是一家子坐在客厅里一边看一边吐槽的八点档电视剧,并大适合放在电影院播放。
看到妈宝男那段甚至有种都想找遥控器退出视频的冲动,即便抛开价值观不谈,那一段白客的表演也不大对劲。
到最后看到大和解已经没什么感觉,大概是因为全在预料之中。唯一比较能接受的是几个近景把卧室的床拍得像医院的病床,将市民住所营造得像生死场一般。
影片虽然有展现老年人的视角,但对于他们与中生代之间的矛盾拍得过于简化,手法却非常煽情,眼泪只是感官冲击。
其实看到一半时就开始后悔没有选择看杨荔钠的《妈妈!》,至少她的前作《春潮》在拍两代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时,会更加细致。
第二个短片开始才能看到多一点的电影语言设计。黑白与彩色的对比,表现现实的灰暗,前几年的《大佛普拉斯》也是类似的手法。
反差对比也贯穿整部短片,比如易烊千玺扮演的昭华发着烧跟黄米依扮演的小鹿说起吃冰淇淋的往事,是一种寒与热之间的反差。
一边是昭华盖着被子,另一边的小鹿可能因为有暖气,穿得就像在夏天一样。冰淇淋往事传达出了昭华想要奔向小鹿的愿景。
打了那个惊心动魄的电话之后,再拍小鹿,她在屋内也穿着厚实的衣服,以表现内心的冰冷。
樱花元素两次出现,第一次是在小鹿的台词中,代表了她对婚礼的憧憬,结尾的樱花以实景出现,搭配黑白色调,衬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
虽说整个过程也有点煽情,但起码能感受到主创花了心思去设计。相比之下第一个短片就有点偷懒了。
第三个故事涉及到了女性在家庭和事业中面临的巨大压力,收尾则收在初心上,包含了理想的初心和感情的初心。
郑秀文扮演的梁静思,曾立志成为出色的摄影师。但由于生活压力,只能随大流去摆拍,做一些与创作和关怀无关的工作。
她和冯德伦扮演的何达仁,刚开始都对婚姻生活有一个看似现代思维的规划,但随着孩子的出生,何达仁忘记了当初的约定,又走上了传统的家庭模式。
影片点出了即使一个男性有平权意识,在当下环境中也会逐渐被磨平,最终失去理性,进一步探讨了一个结构性的问题。
他们一开始在同一个事业起点出发,都付出了许多血汗,最终何达仁的收入还是会比梁静思多。
梁静思的身体还要在生育上面对巨大的挑战。虽然是同一起点,但梁静思的跑道却需要负重和跨栏。
若想要达到与何达仁一样的成果,她要付出多倍的代价,并且在这个跑道上还会被围观的人指指点点,梁静思的妈妈那套说辞是很常见的。
这种环境仅靠一个个体的理性根本改变不了什么,时间久了,个体反而会被环境所改变。
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故意这样设计,以表现他们的不合拍,但出来的效果还是有点尬,剪辑也不够好。
《世间有她》实际上是一部拼盘电影,但用周迅的旁白把三个故事串起来,不过串的方式略微生硬。
仅仅是让周迅的角色以亲戚或朋友的身份报一下幕,显得可有可无,倒不如像《七人乐队》那样直接过度,不做串联。
制片人在宣传时说,女导演的视角和表达更加细腻,情感更加动人,这是女性的先天优势。
这话可能有点以偏概全,具体实行起来因人而异,需要警惕的是将它演变成“女性只会拍这种”。
本来行业里性别比例就比较失衡,创作的路子再被限制住,变成“女性只能拍这种”的处境,就更不利了。
战争电影在传统印象中是属于男性创作的领域,所谓的“男人的游戏”。但凯瑟琳·毕格罗就能拍出《拆弹部队》,不止能拍出来,而且还拍得相当有水准。
另一方面,平权固然必要,但也不能因为导演是女性,就对作品盲目吹捧,创作者还是要拿作品说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