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与父亲之间最是相像,但也正因为太像,让彼此反而忘记理解,又更难“驯服”对方。
她最早提出搬家,但房产商“跑路”无果。也因此,恰好陪伴了父亲最艰难的时光。
他开始向女儿坦诚,也开始向岁月“投降”。
最终,她放弃了出走的念头,也切断了和前男友纠缠不清的关系,彻底留守老宅,第一次进厨房为父亲做了一顿饭。
即使亲密如家人,一个人也无法靠朝夕相处去理解另一个人。
家人间关怀不难,难的是是否敞开心扉,真的做到了解;花时间陪伴不难,难的是是否感同身受,真的能够体谅。
就算不能理解彼此的每一个行为,但不论何时,在你最脆弱最需要的时候,陪在你身边支持你的,只有家人。
理解,是我们对家人最大的善意,也可能是我们互相亏欠的一句抱歉。
纪伯伦有首诗《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这样描述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
曾经,因为各自心事,又囿于传统思想的桎梏,女儿们和父亲几乎无法沟通,也都做着离开家的打算。
她在饭桌上坦诚自己怀孕的同时,不顾家人的震惊阻拦,当晚就搬去了男朋友的家。
曾说要留在家里照顾父亲一辈子的她,突然宣布自己闪婚,甚至饭都没吃完,就迫不及待地跨上男友的摩托车疾驰而去。
在影片的第五次家宴中,他终于说出了第一次就想对女儿们说的话。
原来,那总欲言又止的,是比女儿们更“疯狂”的逃离:他爱上了家倩的同学,比他小30岁,离婚独自带娃的锦荣。他要把老宅卖掉,跟锦荣结婚。
走过大半生,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欲求。
所有的人都接受不了,三个女儿更是质疑父亲“喝多了”,“疯了”,锦荣的母亲更是当场昏厥。
看着每个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奋不顾身地离开家门,这个家仿佛在这一刻分崩离析。
家倩一个人倚着门口,留下了不舍的眼泪。
没想到,最后守在这个家里的,是第一个提出要搬走的家倩。
家倩像老朱往常一样守着传统,在周末下厨准备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
她像李安所说的:“经常是家中最聪慧而叛逆的孩子,一眼看透家里的虚伪,却又在家面临解体时承担起一切。”
他们都有了各自的生活。
家珍要带着丈夫接受基督教的洗礼;家宁刚生完孩子在家休息;锦荣怀孕了,和老朱搬到了新家。
最后回来的,只有老朱。父女二人,吃了这辈子最寂寞的一场家宴。
席上却没有了争执和对抗,只剩难得的平静与温暖。
老朱突然发现,他的味觉,恢复了。
再次尝到的,是压抑了许久,生活本身的味道。
但却忽略了,这样的家让人窒息,也更让人像逃离。
其实每个人都始终是自由的个体,值得独立生长的空间,不止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的父母也不是你的父母。
家的维系,不是靠控制而是适时的放手,家庭成员各有各的生活,但又因为爱紧紧牵在一起。
老朱和女儿们各有了自己的“小家”,他们之间的“大家”反而更加亲密了。
因为家的味道散布在了每一个人身上,当各自收获了幸福,才会以更幸福的心态去对待相爱的家人。
当爱不再以“占有”为目的,它反而成为了支持我们更好成长的精神动力。
不要担心家会散,只要家的“味道”还被记在心里,家就永远还在。
为什么家的味道如此让人眷恋?
大概是,当我们被欲望纠缠,被现实打击,被失望吞噬时,第一个想依靠的是家人,第一个想回归的是家庭。
再大的冲突,似乎就在一顿家宴中,终可释怀。
再叛逆的自我,似乎就在温暖的守候中,回归平静。
罗大佑曾经在歌中唱道:“我的家庭,有我童年时期最美的时光,那是后来我逃出的地方,也是我现在眼泪归去的方向。”
但却有独一无二的家,永远占据着每个人心中最重的位置,有互相牵挂的家人,拥有我们生命中最深沉的爱。
相信在爱与理解中,我们终将与家人和解,让自己的未来少一些耿耿于怀,让自己的现在多一些温暖和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