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一个喜欢“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人来说,霍格沃茨都是一个永远令人魂牵梦绕、心向往之的地方。
如下文所说,“没有一个建筑能像霍格沃茨这样形象鲜明,广受喜爱。它在《哈利·波特》系列故事中占据着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
这座魔法学校、这座建立在湖畔山坡上的古堡,不仅是《哈利·波特》故事的承载之地,也是更广阔的幻想文学世界里,重要的地理坐标。
本文作者哈迪曼特就将霍格沃茨视为一个经典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样本:它象征着这部幻想故事的文学精神,同时也是一个关于家庭的隐喻——哈利“在这里找到了另一个家:校长阿不思·邓布利多是位慈父般的导师,海格出人意料地扮演了母亲的角色……”
与此同时,在哈迪曼特看来,霍格沃茨不仅是“地标”,它同时也是参与故事、推动故事的重要角色。换言之,魔法城堡本身,也是故事的主角之一。
下文内容选摘自《文学之家 : 那些被经典小说创造的传奇建筑》,小标题为编者所拟,经出品方授权推送。
「伏地魔与哈利……有个本质上的相似之处——这两个男孩都在孤独中长大,缺少本该疼爱他们的亲人,也都在某处地方而非某个人身上找到了这份亲情的替代品。这处地方就是霍格沃茨。」
霍格沃茨学校——“古老魔法的堡垒”——处处充满神秘与危险:这所学校中有地道、魔怪、从画像上走下来的鬼魂和可以四处走动的铠甲。但它也是一个充满慈爱的地方,是让魔法学徒哈利·波特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受到爱与赞赏的家园。
哈利尚在襁褓中时就成了孤儿,从小跟姨妈德思礼一家生活在萨里郡小惠金区女贞路4号。这家人行为怪异、待人刻薄。人生的前十一年,他过着灰姑娘一般的生活,遭到鄙视与奴役,睡在楼梯下的储藏间里。
但在J.K.罗琳创作的七部曲中的第一部,也就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1997)开头,一个名叫鲁伯·海格的长毛巨人闯入了他的生活,告诉哈利他的父母都是魔法师。他必须离开“麻瓜”(不通魔法者)的世界,去霍格沃茨魔法学院上学。他得从国王十字车站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出发,登上霍格沃茨特快列车。这列壮观的蒸汽火车将闪电般地穿越英国,驶向遥远而多山的地带。
一看见那座城堡,新生们就爆发出一声响亮的“哇”。
狭窄的小路尽头突然展开了一片黑色的湖泊。湖对岸高高的山坡上耸立着一座巍峨的城堡,城堡上塔尖林立,一扇扇窗口在星空下闪烁。
海格的身份很快被发现,他是看管学校的神奇动物的猎场看守。在他的带领下,哈利和其他新生乘小船渡湖,驶入一个地下港口,沿途经过蔓生的常春藤。他们下船登岸,爬过一段岩石通道,最终从城堡前方的草坪出来,走进它宏伟的橡木大门。
石墙周围都是熊熊燃烧的火把。天花板高得几乎看不到顶。正面是一段豪华的大理石楼梯,直通楼上。
他们先是被成群经过、忙着聊天的鬼魂吓了一大跳,随后被带进大厅,里面点着悬浮的蜡烛。在这里,新生们被按照个性划分学院,四座学院分别以学校四位创始人的名字命名:
格兰芬多是勇敢者之家,拉文克劳属于聪明人,赫奇帕奇代表忠实与公义,斯莱特林则意味着狡黠与野心。
这个选择由神奇的分院帽做出,它以诗句斟酌每名学生的去向。它先是考虑让哈利进入斯莱特林,随后又接受了他本人的意愿,允许他进入格兰芬多,这让哈利松了口气。
哈利吃了一顿每个孩子梦想中的晚餐,然后走进自己的寝室,在一张四柱大床上酣然入睡。床上挂着红色的帷幔,床铺用一个暖床器烘得暖暖的。在学院的公共休息室,壁炉旁摆放着舒适的扶手椅,孩子们在炉火上烤面饼和棉花糖。“将来学院就是你们的家。”严厉又慈祥的麦格教授解释说。
事实证明此言非虚。哈利发现,自己作为邪恶巫师伏地魔没能杀死的婴儿,即所谓“大难不死的男孩”,早已名声大噪。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他终于如鱼得水。很快,“城堡变得比女贞路更像个家”。
他在这里找到了另一个家:校长阿不思·邓布利多是位慈父般的导师,海格出人意料地扮演了母亲的角色。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他温柔地把襁褓中的小哈利送到了德思礼家。在该系列的最后一部作品《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2007)中,海格以同样的温柔把哈利已然死去的躯体扛回霍格沃茨,“双臂因抽泣而颤抖,在他身上洒下大颗大颗的泪珠”,这个画面让人不禁联想到圣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