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班共30多名学生,都是各地选拔出的智力超常的“神童”级别的天才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0岁左右。何碧玉在这个班里仍是出类拔萃,是天才中的天才。她用了四年的时间学完了从小学六年级到初、高中7年的所有课程。
于是属于何碧玉的辉煌来了。2000年7月,她参加了高考,结果以总分750分的无与伦比的优异成绩,一举夺得河南省高考理工科“状元”,被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录取,创造了河南省高考历史上的神话。而她当年才14岁零7个月。
大家对成功者最感兴趣的恐怕是,他(她)是如何成功的?有何秘诀?
这话等于没说。因为那百分之一的天才往往比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更重要。其实就是如此,何碧玉那简直就是天才。不过她也确实很努力,你不努力光靠天才瞎混也不中。所以关于成功,似乎爱因斯坦说的这个公式更靠谱:W=X+Y+Z。他意思是,成功等于辛苦的劳动加正确的方法加少说废话。少说废话其实就是不说空话,不浪费时间。说白了还是天才加勤奋加理想。这个理想就是不说空话大话,要有比较靠谱的理想或目标。
这些何碧玉当然都做到了,不必多说,但她还有个习惯和方法值得大家学习。就是何碧玉从小就养成了读课外书的习惯。她在学习之余,每天都要阅读一些课外书。不要认为这没有必要,有许多学生说,整天作业多死了,哪有时间读课外书?考试又不考课外书,读那浪费时间呀!
错!过来人都明白,之前的60后、70后甚至80后,特别是农村人,在小时候都是穷得没有课外书读,所以现在后悔也没用;90后、00后、10后出生的人,不管农村还是城市,条件都很好,完全有条件读课外书,所以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
因为读课外书的好处多了,第一是可以起到休息的作用。你写作业累了,看一会课外书,比如孙悟空大闹天宫之类,你的脑子就会得到很好的休息。然后你再写作业,效率就高了。当然看课外书,得有节制,不能看着看着直接蹦到九霄云外了,收不回来也是不行的。
第二个好处就是开阔视野,启迪思维。那些所谓的天才根本上就是思维很活跃的人,如果你老啃课本,就像你即便整天吃肉,那营养也不全面;你要是除了肉,再吃点水果、野菜,甚至果皮、草根之类,那就不一样了。因为不一定哪种草根的营养就特别大,像人参一样,突然让你受益一辈子。这不是说着玩,何碧玉就是这样受益的。
前面说过,何碧玉的父母都是干个体的,平常都很忙,很辛苦,对女儿的学习管得并不多。何碧玉由于天分高(这一点必须承认),学习比较轻松,她的家庭作业很容易完成,然后没事干就看课外书。看着看着发现宝贝了。这天她见到了一本好书。
有人说她是在家里的破书架上发现的,有人说她是在图书馆发现的,总之人一出名传说就多了,也不知道她究竟在哪见到了这本书,如获至宝。这本书叫《思维风暴》。
“思维是人类最本质的资源,又是足以影响人成败的关键因素,它就像蕴藏在大脑中的石油,只要合理地发掘和利用,就能够帮助我们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奇迹和美好篇章……”
仅读了一句,何碧玉就欣喜若狂。此后她认真地读完了这本长达30多万字的大部头,然后就迎来了她的开挂人生。这不夸张,她本来就十分聪明,再加上好书的指点——通过这本书,她学会了提升思维能力的高效方法,再加上她自身的努力,不开挂都难。
其实何碧玉成功的秘诀,可以直接借鉴的就是多读课外书。当然《思维风暴》这本书未必适应所有的人,但你可以找到适应你的那本书。前提是,你必须去读。
历史上有不少神童,长大都成了方仲永;现在也有不少高考状元,后来变得很平庸。那么何碧玉后来怎样了?
何碧玉在清华上了四年,在清华她照样优秀,获得过各种奖励,不提。2004年她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但她是不会就此满足的,然后她顺理成章到海外留学了,她去的是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在那里何碧玉仍然很优秀。留学期间,她还创立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研究所,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2009年,24岁的何碧玉便获得了神经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作为早期独立研究员从事研究工作;2016年进入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神经学系,任助理教授。她在神经学研究上,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如今才35岁的她,风华正茂,前途光明。
有人说何碧玉这么有才却留在美国不回来,不够爱国。话不能这样说,当今世界,早就成了地球村,全球一体化势在必行,在哪里搞科研都是为人类做贡献。也许在美国,科研条件好,她的天才发挥得会更充分,不能以道德绑架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