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本源的终极真相,只有一个还是有多个?真相永远只有一个,角度可以有多个。我们说有7个角度,把第一个角度定义为“你”的角度,是让“你”看见你自己,你的看见就是你的世界,相对你而言真实不虚,真实的体现为不同的境界层级,或物或欲或种种;其他六位先生的角度虽有不同,却从来没有分别,你呢?择录一视角供参考,虹竹回应:“你心我性,你我同一”。闻听此言当即无言感动,自本号开播随缘来去无数众,少数人竟悟了,尽管悟离成道还有很远的路,但这几乎是非凡的成就了,我回:“虹竹,今后,用心生活处去精进。多积资粮,时常布施,常含、常记、常念今日汝觉之八字,去用心生活,忘记修行”。
不同的视角千千万万,这个千千万万都属“第1角度”,是相对个体的绝对真实和真相,一弦天籁,诸般衍生。于人而言,真相是一个变动的存在(这样的叮嘱竟也很难入人心识),不同的人乃至神看见的世界是不同的真相,也是真实的世界。知识、认识、证识在变化,真相随之就在变化。孩子的真相世界是好奇、玩具、父母;成人世界的真相是物欲、规则、现实;动物世界的真相是食物、生存、繁殖;活在二元物质境界的真相是生老病死;进入一元非物质界的悟者是大爱无疆,慈航永度;空有觉地者的真相是一弦之音、圣意创造。万千旋律均由一弦之音奏演,人类的经典能说明这一实相,道佛就是典型的一弦二音,只有沿着道德经与佛经进入一的世界,华藏世界的大门才徐徐向我们打开。
道德经如源头活水,让人类源源不绝的获取智慧和认知,虽然“道德真章”已篡改,但真章的痕迹依然封存在八一章中,只是三千年来未曾有人全解。金刚经、心经属于宗教,但又脱离宗教、高于宗教、高于哲学科学,逐渐被人类主流认可。其实道德经、金刚经的本质是一弦所奏,显了两种天籁之相性。下面就此略述,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掌握此等绝学的视角,用以丰富有限的我们。
天书《道德经》,第一章中大家常见的断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常见大概译意是:不可言说、不可名之道是恒道。我要告诉你,这个断句误导了古往今来研究、翻译《道德经》的专家、教授、学者、修行者,正确的断句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为什么要这么断?悟道的人都知道,道即不着一处,道又无处不在,道无所不生,也无所不灭,所以恒道是道可道非的存在,正所谓:千变万化皆一道,奈何一物常无穷,也可谓:道法自然,如来,名非名可,无分无别,随你如意。再举例一句,此句老少皆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表面看有理,逻辑无误,仔细一究竟你会发现前后两个万物之间自相矛盾。正确的断句应该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此句揭示了造物的密码,造物把这个密码存留于神州,发扬光大的使命交给了西方人。道生一一,指的是一阴一阳,相当于太极生两仪,相当于计算机二进制简码0和1;道生二二,相当于两仪生四相,相当于二进制简码00,01,10,11,道生三三,相当于四相生八卦,相当于二进制简码000,001,010,011,100,101,110,111。关于道德经,要说的实在太多了的,往后若是有缘修复道德经,再随缘而录。本篇主要探索佛道弦意。
千百年来,佛道儒医武乃至上帝真主,都在传递同一个宇宙真相。老子和释迦所讲大同小异,实在不必分别,实证传承才是根本,如:道德经第一章所言的道与玄妙,其中境、界和佛家所说同出一弦,与释迦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心印之境如出一辙。《道德经》的“有无、同出而异名、有无相生、有生于无”,在《心经》中叫做:“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有,空是无。《道德经》的“道无为而无不为”,《金刚经》则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道德经》“道法自然”,是本体世界自生自化的境界,即《大毗婆沙论》所谓“法尔自然”。《道德经》:“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即《楞严经》“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的神通境界。“和其光,同其尘”大意是:“各种光能和谐地在一起,万物千差万别,极细微处相同”。这与《金刚经》中“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楞严经》之“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之“邻虚尘”相似。法,包括物质世界,邻虚尘,色法的最小最细微是“虚”态,就像物质分解到后来而有“湮灭”现象一样。《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就是四禅八定的方法论。如是观,能让华藏世界的大门慢慢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