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骑青牛将过函谷关,善于看云望气的尹喜在城楼见紫气东来,知老子是高人,便热情邀其进关,并请老子写点文字传世。老子也不推辞,欣然命笔,写下了千古奇文《道德经》。
《道德经》全文只有5000字,但文辞精炼,哲理深邃,堪称千古奇文。它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哲学著作,被后世尊为济世经邦的经典,是古代帝王、良臣、名士修身立命、治国安邦的教科书。《道德经》开篇,就以高屋建瓴之势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道”并非一般的“道”,“名”也并非一般的“名”。“无”可以用来表示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和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朴实最精彩的辩证法。
接着,《道德经》笔锋一转,用“上善若水”四个字,高度概括了水的本性,并用水喻理,演译了“道”和“德”的内容精髓。千百年来,成为人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道德经》指出:“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以水为喻,诠释高尚的道德理念和成功的处世哲学。《道德经》问世以来,就像一把光照环宇的火把,照耀着中华民族走过浑沌未开之世界,穿越幽暗的隧道,走向文明,走向世界舞台中心。
我认为,“上善若水”这四个字的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广博、高深、奥妙的智慧与哲理,具体来说,至少有以下几点。
利人不争。水避高位而趋低下,无怨无忧,从不逆转;水沉静平和,深藏不露,从不彰显;水利泽万物,施不求报,从不邀功;水逢寒冬而凝冰,遇暖春而融化,经炎夏而干涸,汇秋水而横流,随四季变更而不失其气节。水至洁而能洗涤群秽,至柔而能穿透顽石,至弱而能高瀑万丈,势如惊雷,视环境所需完善自己的行为方式。上述美德完美阐释了“道”和“德”的内容,是《道德经》的精华所在。水是这样,人也应是这样。做人应从善如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定位,心境宁静深沉,待人真诚友爱,胸怀宽广无私,言谈恪守诚信,为政治理有道,做事发挥所长,不忘初心,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角色、职务角色和家庭角色。
与人为善。一个人的处世哲学直接影响着他的行为,以致决定他与社会与家庭与他人的和谐程度。我们应效仿水以利万物为荣,利众生为乐,成就他人,成就社会;应该效仿水的柔性,温良谦让,不争功,不诿过,不浮躁,不张扬;应该效仿水的可塑性,根据环境及条件的需要不断改善自己,令自身日臻完善,形成上善若水的风格,可以净化心灵,洁身自好,做到光明正大;形成上善若水的风格,足以坚定信念,陶冶情操,无论顺境、逆境都能坦然面对,甚至身处劣势也能安贫乐道,恪尽职守,接受一切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却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困难,并于艰难之中等待时机寻求发展。
善能善为。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像水一样善用其能,善治其物。善用其能,就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发挥软实力,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以至柔的态度,驾驭至坚的难题。善治其物就是结合实践,充分发挥战斗力、执行力、创新力,善于学习,勇于创新,适应社会、家庭和个人发展变化,追求更好的效果。做事应该坚持上善若水的理念,尽职尽责,要像水一样清纯无邪、清廉无私、洁身自好、光明正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利他工作中去。
荣辱与共。团队精神是一种看得见、感知得到的精神气息。严格地说,上善若水就是团队文化。一个团队应当以仁义挚诚为出发点,以荣辱与共为落脚点,集中体现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形成向心力与凝聚力,就必然提高工作效率,必然迎来团队的辉煌。
不灭的信念。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是水不灭的信念。人也应该像水一样,有一种不灭的理想信念,那就是不忘初心,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担当,以事业为开篇,又以事业为落脚,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时间的脚步永不停歇,而我们奋斗的脚步也永不停歇,生逢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这是我们的人生际遇,也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像水一样,避高就低,利万物而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