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 > 热门事件

《道德经》笫八章 道德经原文第10章 道德经姜云天新解1一81章 道德经原文第十六章

常驻编辑 热门事件 2022-09-26 道德经   原文   新解   姜云   笫八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所著,为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乃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复③。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归根⑤曰静,静曰⑥复命⑦。复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⑪,全乃天⑫,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①致虚极,守静笃: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

⑧常:指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即守常不变的规则。

使自己的心境达到空明宁静,让自己的精神保持清静清醒。自然界中的万物竞相生长变化发展,我从中观察它们循环往复的规律。事事物物虽然纷纭繁杂,但它们终归都要复归到它们的根源。复归到根源叫做“静”(静止),“静”叫做“复命”(归复本性)。“复命”叫做“常”(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保持不变的法则;此处可以理解为客观规律),懂得“常”的道理叫“命”(对事物本质的有理解)。如果不懂得“常”的道理而轻举妄动,那就会遭到凶兆。懂得“客观规律”的道理,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一切才会做到公正无私;能公正无私才会使人们归向;能使人们归向才符合自然;能符合自然才会符合“道”,能遵循“道”才会长久,从而终身不遭受危险。

①本章内涵:本章里,老子特别强调致虚守静的功夫。他主张人们应当用虚寂沉静的心,去面对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在他看来,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从生长到死亡、再生长到再死亡,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都遵循着这个运动规律。

②本章启示:老子在这一章着重谈了认识和把握天道规律的方法,并指出准确把握并运用天道规律的重要作用。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天道圆圆,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一段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说:追求“虚”,要达到极点;守住“静”,要完全入定。万物一齐兴起生长,我就从这里观看它们的循环往复。天道圆转,周而复始,各自要返回到它们的本根。返回本根叫做寂静,寂静叫做回归本来状态。回归本来状态叫作永恒的规律,认识永恒的规律叫作明智。不认识和把握规律,轻举妄动就会招致凶险。认识和把握规律才会包容万物,包容万物才会坦荡公平,坦荡公平才会普遍周全,普遍周全才会合乎自然,合乎自然才会与道同行,与道同行才会保持长久,一生一世才不会有危险。

第一个阶段:从开篇到“吾以观复”。

这一阶段强调要从思维方式方式入手观察宇宙万物运行的客观规律。

即:达到极端的空虚无欲,不存在任何功利目的,不抱有任何固执偏见,持守彻底的清静;宇宙万物一同兴起生长,静观万物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在老子看来,世间万物林林总总,竞相成长,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象,而且瞬息万变,日新月异。尽管外部世界很纷乱,但只要自己的心不乱,是在极虚、极静的心境下认识、观察宇宙万物的,就能够透过缤纷的表象,观察并揭示出宇宙万物圆转运行、周而复始的真相。

这一阶段强调要从天道运行方式入手观察并把握世间万物的根本。

即:天道循环,周转不息,万物顺应自然,返本归初是永恒不变的规律;能够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规律叫做通达明智。如果不遵守规律、造作妄为便会招致凶险。

在老子笔下,这一阶段的内涵表达得明明白白,也就是“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追寻到世间万物的根本后,要在极静的心境下观察认识,最终把握蕴含其中的常规常理,也就是规律性的东西。在老子看来,到了这种程度才叫做明智。为了提醒人们对“知常”重要性的关注,又特地从反面告诫人们“不知常,妄作凶”。也就是不明天道、不遵从规律的造作妄为,就会陷入凶险的境地。

相关阅读:

  • 老子《道德经》精选,老子道德经上篇
  • 没有几个人希望你过得好
  • 全网模仿的“甩头学霸”,别被他的外表骗了!
  • 心静如水,人稳如山
  •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大事能静,烂事能离,顺事能敛
  • 攀登中岳嵩山金壶峰
  • 推荐阅读:保持平衡状态
  • 聪明人,一辈子,三不争
  • 一个人值不值得深交,看这两句话就行了
  • 夜读丨人到中年:清醒做事,“糊涂”做人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