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 > 热门事件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原文及注解 第十四章道德经解释 道德经第四章原文和注释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解读

常驻编辑 热门事件 2022-09-26 道德经   第四章   注解   注释   原文

《帛书老子·第十五章》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释。沌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以徐清,安以动之以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弊而不成。

说到《大学》或许您有所不知,《大学》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散文,而《礼记》并非六经中的《礼》,因为孔子所著的《仪礼》主要记载周朝冠、婚、丧、祭等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尚仁崇礼的儒家后学在学习的《仪礼》过程中,根据先秦时期尚有流存的史前文献,补充了大量阐发礼义的文章,总称之为“记”,《礼记》就此产生。

既是说,我们将要提及的《大学》与《中庸》,并非孔子所作的《仪礼》中的内容,而是万千儒家后学在学习《仪礼》的过程中,逐步补充的史前文献与个人注释心得。因此朱熹不但认为《大学》是孔子弟子的曾参所作,《中庸》则是曾参的弟子子思所作。同时指出原文中,尤其是《大学》之中,存在”经”与”传”的区别。既,存在史前文献,与后学心得注释混杂的问题。

世人熟知韩愈,多是因为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却很少知晓,正是韩愈提倡的古文运动,结束了南朝之后以藻绘相饰,文格遂趋卑靡的中华文化乱象。对唐宋盛世的开启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文化作用。这才有“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太平”的中华文化气象。

何谓“为往圣继绝学”?要知道,易学既然是变化之学,那么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需要继往开来,随同时代的发展不断自新、自历。如没有曾参与子思继承、更新孔子的遗志,韩愈哪有《大学》《中庸》可解?若没有韩愈注释《大学》《中庸》,二程与朱熹又哪有文化底蕴能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中单独抽出,开创唐宋盛世?那么如今中华之崛起,难道不需要千千万万个还很普通的我们继承中华往圣的文化气象,竖立起属于当代中国人自己的文化自信?

道理虽然简单,但任重而道远,需循序渐进。而《大学》中有一句话对自然规律总结的非常好,叫做“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认为,事物有的它根本与枝节,开始与结束。那么根本与枝节,开始与结束哪个更加重要?普通人或许认为根本重于枝节,结束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开始。但若站在庄子“道通为一”的立场上,根本与枝节,开始与结束,都是组成事物的不同部分,故不存轻重之分,只有先有之别。如虽然根本与枝节都是组成事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先有根本,才会有枝节。同理,开始与结束虽然共同组成事件,但要先有开始,才有结束。因此《大学》强调“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言下之意知晓了先与后次序之别,也就接近了明晰大道。

如此,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为什么“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就老子的崇古的文风有关,如“卦”的顺序便是从下至上,由底部初爻往上解读。而现代的行文方式,多数从上往下解读。因此在现代人看来《帛书老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的排文方式非常古怪。但其实华夏古者崇尚自然的程度早已融入血脉,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比如后世熟知的‘秋后问斩’,便是中华古者遵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万物生息的规律,故将杀伐之时定在秋后,万物收藏之时,不伤天时之举。而按照易传“圣人与天地合其德”的宗旨,“道经”乃“德经”之本,如树木生长由上至下,德经为本,居下。道经为末,居上。

如此分析是证据的,因为先秦时代著书使用的是竹简,而竹简的书写方式采用竖版,如果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书写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哪个在上,哪个在下?很明显是“实其腹”在下,先行先举。“虚其心”在上,本立而道生。因此,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牧民教诲无疑是正确,因为只有衣食无忧,解决好民生问题,才是道德教化,提高全民素质的先决根本。如果说道德昌明的大同盛世是花团锦簇,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茂景象。那么达成欣欣向荣的根本,就是从毫不起眼的粗枝大叶开始。既是说,所谓的“阴阳并举”同样贯穿终与始的整个过程,有先与后之别。而不是两样完全不同或相反的两样事物,在同一时刻一同施行。我们不但要牢记““恒:久也,终则有始”的古学教诲,更要切忌以今释古,如使用现代的文体风格,字词、字义曲解古文。

相关阅读:

  • 老子《道德经》精选,老子道德经上篇
  • 没有几个人希望你过得好
  • 全网模仿的“甩头学霸”,别被他的外表骗了!
  • 心静如水,人稳如山
  •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大事能静,烂事能离,顺事能敛
  • 攀登中岳嵩山金壶峰
  • 推荐阅读:保持平衡状态
  • 聪明人,一辈子,三不争
  • 一个人值不值得深交,看这两句话就行了
  • 夜读丨人到中年:清醒做事,“糊涂”做人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