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3岁的余隆结束德国留学、回到北京,意气风发的他和几位朋友在饭桌上畅想未来,“有没有可能在北京这个全国文化中心,办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音乐节?”
1998年3月,一份关于创办北京国际音乐节、仅有3页的创意报告,得到了当时的文化部和北京市主管部门的批复。1998年10月,北京国际音乐节横空出世,成为中国古典音乐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作为中国第一个专业化、国际化、职业化的古典音乐节,这里既是中国观众与世界级名团、名家邂逅的艺术殿堂,更是中国艺术家、中国音乐作品走向世界的广阔舞台。
9月21日,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宣布,因疫情影响,第25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将延期举办,虽然各项演出活动无法在今秋与观众见面,但25周年庆祝与纪念华章仍将奏响。
当天,北京国际音乐节发布庆生短片,刷屏了朋友圈。演奏的手、指挥的手、歌唱家的手、鼓掌的手……25年来,北京国际音乐节用一双双手完成了一场场演出,让古典音乐漫步在京城每个角落。
这部作品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交响乐团联盟领衔23支交响乐团,联合委约作曲家赵麟创作,取材自宋代青绿设色山水画作《千里江山图》,以交响乐的方式展现千里江山的壮丽景象。
在余隆看来,用这部作品致敬北京国际音乐节25周年,有着特殊意义,“北京国际音乐节是中国第一个专业的古典音乐节,音乐节的成立对中国古典音乐事业而言是一座里程碑。《千里江山》是一部致敬历史、献礼新时代的作品,不但是向北京国际音乐节走过的25周年致敬,更是音乐节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向中国音乐事业蓬勃发展的25年致敬。”
国际互动亦将鸣锣。9月28日,由亚洲协会特别举办的北京国际音乐节25周年特别活动将在纽约举办,指挥大师伯恩斯坦之女杰米•伯恩斯坦,周龙、杜韵、周天等华裔作曲家以及音乐评论家肯•史密斯,将以对谈的形式回顾北京国际音乐节在链接中国与世界、促进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将以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致辞。
本次论坛嘉宾都与北京国际音乐节有着密切合作,杰米•伯恩斯坦曾多次到访音乐节,策划并参与演出、公益教育活动。周龙和杜韵的歌剧代表作《白蛇传》和《天使之骨》先后斩获普利策音乐奖,其中《白蛇传》由北京国际音乐节与波士顿歌剧院共同委约,《天使之骨》则在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舞台完成内地的首演。与此同时,杜韵和周天还共同获得了2019年第二十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年度艺术家”的荣誉。
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创立,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情怀。
25年前,余隆深感古典音乐在中国拥有巨大发展空间,北京应该有一个专业化、国际化的一流音乐节,于是开启了一段后来被形容为“在沙漠里盖房子”的艺术节拓荒之旅。
1998年10月13日,人民大会堂,那个艺术之夜太多人无眠:当贝多芬“英雄”交响曲最后一个音符落地,观众掌声不绝,指挥家拉斐尔•富吕伯格-德-勃格斯执棒德国柏林广播交响乐团数度返场……北京国际音乐节初试啼声,横空出世。
建立之初,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团队不超过十人,在总体筹划、节目安排、对外联络、政府联系、赞助拓展、媒体公关、合同签订、演出执行等诸多方面摸索前行。走过25年,这座沙漠里的房子不但建成了,还成了一年一度备受瞩目的文化盛事。
如今,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与世界顶级音乐家、演出团体近距离接触,已是家常便饭。25年来,阿格里奇、麦斯基、艾萨克•斯特恩、潘德列茨基、霍格伍德等音乐大师,柏林爱乐乐团、纽约交响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马林斯基剧院交响乐团等艺术名团,都成为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座上宾。
2001年,北京国际音乐节率先在中国建立“作品委约体系”,成为与世界深度接轨的标志之一。以委约菲利普•格拉斯创作《大提琴协奏曲》为起点,迄今,音乐节的委约名录已有22部作品,委约对象包括潘德列茨基、陈银淑、霍华德•肖、亚伦•齐格曼、谭盾、叶小纲、陈其钢、郭文景、周龙等国内外作曲大家。音乐节委约周龙创作的歌剧《白蛇传》更是获得普利策音乐奖,创造了华人音乐家的历史。
2002年,北京国际音乐节首度提出“中国概念”,坚持不懈地用音乐这门跨越国界的语言讲述着中国故事,让世界聆听中国、了解中国。25年来,音乐节持续为黄自、丁善德、谭盾、叶小纲、陈其钢、郭文景、邹野等中国作曲家举办音乐专场。同时,对民乐、戏曲、少数民族音乐等中国音乐形式,进行了富有创造力地展现和推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