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三遍《分手的决心》。在一知半解的困惑里,被人物关系吸引,还是迫不及待地想看下去。
一部电影重复去看,每次选择的心理基础全然不同。可以预见今后生活无数空闲的时间里,还是会一次次去点开《分手的决心》,会不会常看常新不说,就把它当做单纯的爱情故事去重温,也会觉得很奇妙很动容。
由凶杀开始的感情,用人命牵绊缘分,嘴上说着“杀人就像抽烟,只有第一次很难”,心里策马扬鞭地向她靠近。警察和嫌疑人的对立身份、各有家庭的道德束缚,都没能阻挡相互吸引的本能,一对在琐碎和庸常里人生过半的中年人,在背叛和犯罪的阴影下,动了真心。
无法名正言顺地相爱,他们的感情意外地纯粹和浪漫,没有血脉喷张的情色场面,在默契里克制,在暧昧里压抑。警局里问询间隙吃完寿司,他们配合收拾桌面,丢纸团的瞬间像老夫老妻一样自然,瑞莱是抛出直球的那个,而海俊稳稳地接住了她。
梨浦重逢,海俊说:“我就这么好欺负吗?”质问里带着委屈、不甘和无奈,不论曾经还是现在,爱就像阿喀琉斯之踵,他对她束手无策。瑞莱回答:“我有这么坏吗?”只有一句反问,胜过千言万语。
故事的源文本绕不开侦探和“蛇蝎美人”的纠葛,但传统的黑色电影会把美人处理为侦探人生的短暂过客,她让他凌乱、沉沦,面临风险,处处困扰,最后犯罪行径大白,她付出代价,他重寻意义。
《分手的决心》同样有撩人又危险的瑞莱,她曾受到迫害,在现实生活里属于弱者,美丽和魅惑是她的原罪,也是她的武器,为了见你,我不惜杀人,我不屑做个过客,我要成为你心里永远的未结案件,因爱而幻灭的人生,悲从中来。
朴赞郁的审美一直很强,一个悬疑外壳包裹的爱情故事,因为视听层面的优越,充满隐喻和张力。看似含蓄内敛,实则情欲奔腾。
到今天还记得《老男孩》电梯自杀段落的震撼,视听原来可以成为影片最强的彩蛋,和文本结合成情绪的狂流,来势汹汹,给人迎面一击,又帅又狠,醍醐灌顶。
《分手的决心》依然具备让人深陷其中的魅力,音乐、构图、剪辑都一如既往地很讲究、不落俗,观众不由自主地跟着心理镜头沉浸。看电影的过程里,几次想停下来截图,为了记录久违的视听快感。
影片中,因为警察海俊要监视身为嫌疑人的瑞莱,有很多偷窥视角。慢慢地,海俊的审视不知不觉里多了缠绵,接近的欲望超越职业的良知,主客观镜头交替,我们进入海俊想象的世界。
朴赞郁经常被批评“炫技”和“男凝”,但本能地觉得,这些镜头看起来着实酣畅。考虑到字幕可能没那么准确,看完电影又去补了朴赞郁的采访,他曾在放映后说:“感谢大家来看这部又长又枯燥又老套的电影。”
这样描述自己的作品,感觉导演的心态在这些年确实有所变化,早年从电影里就能窥见他对驾驭镜头笃定的自信,才华横溢、充满想象、执行力十足,如今,他“刻意塑造一种更为传统、经典的风格,不一定需要令人震惊和咄咄逼人。”
暴力和情色退居幕后,他把题眼聚焦在成人的情感当中,“为了那些体验过失去或不得不放手的人而拍。”他一边继续熟练地施展引人入胜的技巧,一边默默地袒露了自己的真心。
《分手的决心》里有大量山和海的自然景观,影调在蓝绿间徘徊。朴赞郁曾说电影原本有副标题:山、海,计划把电影分为两部分。后来担心观众经过漫长的“山”阶段,看到“海”出来会崩溃,所以拿掉了。
山海的意象贯穿始终,是影片的主题。瑞莱喜欢大海,家里点缀着海浪元素,她看《山海经》,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己也像海一样深不可测。她的两任老公,一个死于釜山,从山顶坠崖,一个死于梨浦,在水中被刺。她和海俊错位的决心,也分别止于山和海各自的段落。
爱情由山而起,因海而终。瑞莱和海俊仅有的一次亲密拥吻,在山顶;瑞莱下定分手的决心,在海里。
朴赞郁说,他的创作灵感,除了悬疑片,还有歌曲《雾》。他从小就喜欢这首歌,想把它用在一部爱情电影里。“由此,我产生了一个想法,将侦探片的特殊类型与这首歌的浪漫感觉融合起来。但我不希望它只是一部带有浪漫情节的警匪片——我希望这两种元素完全混合起来,彼此之间产生化学反应。”
于是,看不清的真相,道不明的情愫,就像瑞莱身上那件蓝绿色的长裙,善变、模糊,让人意乱情迷,这是爱情的本色,也是人性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