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几乎所有的文艺片一样,上映的第一个月,《隐入尘烟》并没有引来观众和市场的关注。日均不超过20万的票房意味着它的关注度仍局限在在文艺片影迷群体内部。
转折出现在8月9日,《隐入尘烟》上线视频平台,抖音等短视频平台针对片中剧情和话题展开了更深层的二创传播。伴随着以“感受苦难”为主旋律的普世情绪发酵,《隐入尘烟》的票房随着话题一路爆发,直接顶破了片方此前想都不敢想的1亿天花板。
又一部营销助力文艺片票房破亿的现象级案例就此诞生。从今天的消息来看,《隐入尘烟》的票房之路可能会止步于此。不过,我们还是要分析在正常的市场情况下,文艺片1亿元的票房天花板究竟该如何突破。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文艺片常与“叫好不叫座”、“创作者自我表达”进行强勾连,但近年来,无论是片方的有意营销,还是观众无意识的自我选择,进入院线的不少艺术电影逐渐尝到了传播破圈的甜头,只要打中了传播点,就能在核心文艺片受众外,吸引普通影迷甚至泛娱乐受众为之买单。
河豚影视档案梳理了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文艺片票房情况,将影片分为青铜、白银、黄金和白金四个层级,整理出一份中国文艺片票房图鉴。这四个票层背后,也正体现了电影营销对中国艺术片市场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青铜级和白银级的艺术电影,代表那些困侑于主流文艺片受众群体的影片。即使有大牌演员和奖项加持,常规化的营销方法还是未能成功引发破圈性话题传播。这些电影的票房停留在5000万内,这也是目前国内泛文艺片受众能实现的最大票仓。
黄金级别的文艺电影,已经开始寻求通过营销刺激更外围观影群体的情绪,打造事件营销,但由于这种情绪缺乏全民性,最终还是无法突破1亿元票房的天花板。
只有那些利用电影营销创造出普世化情绪,打中全民观影群体的影片,或是得益于节点仪式感,或是落在了民族情绪、大众同情心,才能在一众商业电影中实现票房突围,迈过1亿门槛。
青铜级别的文艺片,指票房在1500万以下的作品,集中了中国绝大多数进入院线的艺术电影。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文艺片中青铜文艺片占到了总体市场的58%。
显然,这些文艺片没有突破核心受众圈层。他们也曾经尝试过进行宣传攻势,但营销手段的单一,甚至是抗拒走向其他圈层的观众,让这些文艺片很难有进一步的突破。《棒!少年》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棒!少年》的全国首映是在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上。作为一部以青少年棒球题材的纪录片,《棒!少年》当即获得了影评人的一致好评,并最终获得了当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片的奖项。
出品方爱奇艺影业选择与大象点映进行合作,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从线下到线上全生命周期发行服务模式。大象点映瞄准了所谓的棒球人群和亲子教育群体,希望能够撬动这块细分市场。
然而,大象点映本身的知名就已经局限在文艺片影迷内部。即便有了合作方MLB的加持,棒球人群和亲子教育群体还是无法感知到这部电影。上映后《棒!少年》的票房曲线并不理想,后续登陆流媒体之后,《棒!少年》的院线窗口期基本已经过去,即便发酵出良好的口碑也无法反哺给院线端。
《隐入尘烟》导演李睿珺前作《路过未来》属于同样的票房区间。《路过未来》曾经入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汇集了杨子姗、尹昉和李勤勤等演员。在爱情片的主线下,《路过未来》包裹了多种社会问题和试药这一奇情元素,力图展现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现状。
影片宣发的过程中,重点都放在本片的主演兼制片人杨子姗的身上。一方面,片方宣传杨子姗为了本片付出了暴瘦20斤等诸多努力,都是为了诠释好杨耀婷这个角色。另一方面,杨子姗作为出品人,只拿了平常十分之一的片酬,都是为了帮助导演把这样一部作品成功推向市场,推向观众。
类似的还有《柳浪闻莺》。影片找来了知名音乐剧演员郑云龙出演,主要的宣传精力也都放在郑云龙和粤剧演唱身上,但郑云龙的明星效应和戏曲营销都属于小众圈层,都没有触达更广泛受众,票房只有351万。
综上所述,青铜文艺片虽然经历了各种营销上的尝试,但最终影响力只能停留在核心受众圈层内部。这部分用户在国内市场规模相对稳定,有一定局限性,那么票房成绩低于1500万也比较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