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第76集团军广泛开展“知兵情”活动。图为某旅官兵利用训练间隙开展表演活动,增进官兵感情。徐健 摄
给全连官兵家里打一遍电话拜个年,需要多长时间?
第76集团军某旅装步二连指导员王兆鹏的答案是:8个小时。
成为一名基层带兵人之前,王兆鹏一天内打电话最多不超过10个。今年大年初一,王兆鹏决定连线全连官兵的家人,为他们送去祝福,同时了解官兵家庭有无实际困难。
“网络时代,人与人的距离不断缩短,但心与心的距离似乎并没有更近。”在王兆鹏看来,掌握官兵关系的正确“打开方式”,带兵人才能做到知兵、懂兵、爱兵。
线上,王兆鹏通过文字、语音、视频的方式,积极与官兵及其家人交流;线下,王兆鹏住进班排、走上训练场,与官兵们面对面谈心。
“无论沟通方式如何变化,谈心交心都是抵近战友内心的必要方式之一。”王兆鹏说,在打开官兵“心墙”的同时,他也打开了自己。
“王兴烨!”借助微弱的灯光,刚上任的指导员樊敏对着花名册念道。这个名字对樊敏来说,并不熟悉。
“王兴烨!”樊敏把音量提高一倍又喊了一遍。这次,队列中传来一声“到”,同时伴随着一阵轻微的笑声。原来,樊敏把列兵王兴桦名字的第三个字“桦”错念成了“烨”。
樊敏随即向王兴桦表达了歉意。樊敏本以为,这不过是件小事。可自从那天起,王兴桦干什么事都无精打采,遇见指导员更是躲着走。
王兴桦的异样表现引起了樊敏的注意。一次训练间隙,樊敏叫住王兴桦,关切地问:“最近家里还好吧?生活上有没有困难?有什么事尽管和我说。”
对于樊敏的关心,王兴桦却不以为然:“您和谁聊天都是这老三套。如果真的关心我,怎么会叫错名字?”
王兴桦的“吐槽”如一盆冷水,差点浇灭樊敏初到连队的热情。樊敏愣在原地,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那时,旅人力资源科科长李风贵,正在加榴炮七连蹲点。隔天,体能训练时,李风贵拉住樊敏,指着正在跑道上冲刺的王兴桦问道:“在他的军旅生涯中,你算得上不可或缺的角色吗?”
问题很简单,却让樊敏彻夜难眠。他的脑海中不时浮现出王兴桦倔强的脸庞。
樊敏不禁反思:除了指导员的职责之外,自己到底和战友们有多少心贴心的交流、实打实的感情呢?
于是,樊敏开始关注这个外表文静的大男孩。他发现,王兴桦内务柜里存放着音乐等级证书,休息时会唱歌和弹吉他。
借着连队组建小乐队的契机,樊敏邀请王兴桦担任主唱。最终,王兴桦和战友们创作出歌曲《冲锋向前》,首场演出收获全营官兵好评。
演出结束那晚,王兴桦向指导员敞开心扉:“虽然舞台很小,但能用音乐为战友带来温暖,对我意义很大。”
前不久,王兆鹏照例联系休假官兵家人,了解探亲情况。打通下士小王家电话后,王兆鹏发现,小王母亲一直遮遮掩掩。
“阿姨,您是不是有什么委屈啊?”王兆鹏对着电话问。简单的一句话,仿佛触发了“开关”,电话那头,小王母亲哭了起来。
细聊之下,王兆鹏才得知,原来平时看似懂事的小王,很少给家里打电话;就连休假了,他也经常不着家,很少陪伴父母。
“小王的父亲不善言谈,母亲对他又比较溺爱。”王兆鹏分析,这种成长环境导致小王容易忽视身边亲人,无意中对他们造成伤害。
不久后,小王休假归队。王兆鹏没有给他讲什么大道理,而是将上次的电话录音放给他听。“你有什么感受,可以写下来。再仔细回忆一下,父母为你做过的点点滴滴,也一一写下来。”多次谈心引导之后,小王与家里的沟通频率开始增加。
“热心”换“心热”。最近,王兆鹏又接到小王母亲打来的电话。这次,阿姨不再诉苦,而是邀请指导员休假来家里坐一坐,一起吃个麻辣烫。
支援保障连指导员程伟,平时话不多。对他而言,了解官兵家庭情况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电话拨通了,总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程伟一度很苦恼。
与官兵家人的交流,似乎层层受阻——有的战友父母不善言辞,有的不会讲普通话,有的明显对电话那头的“陌生人”不信任……
“这些大都是基层带兵人面临的普遍问题。”合成一营教导员李金磊说,“知兵情”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问题要一步一步解决,信任要慢慢获取。
装步二连指导员王兆鹏对此深有感触——遇到不善交流的家长,他就主动讲讲连队的生活、士兵的故事;与那些说方言、口音重的家长交流,他就拉上当地战友来当“翻译”;需要联络的人太多,他就发动群众力量,让连队骨干一起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