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谢是连队的一名老兵。最近不知什么原因,他总和身边战友起冲突。“思想问题或多或少都会在行为上有所体现。”很快,马刚了解到,原来是小谢母亲近期身体不适,他无法回家尽孝,导致情绪不稳定。
马刚立即为小谢办理了休假手续。自此,他以为问题算是解决了。可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小谢又有了新情况——经常一个人躲起来玩手机,很少参与团体活动。
这次,是因为感情问题——小谢最近和女朋友闹矛盾了。马刚又当起了小谢的专属“情感导师”,以一场情感引导教育化解危机。
在马刚看来,与小谢的谈心交心是一个持续、反复的过程。“并不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就不会再有新问题。”马刚认为,“知兵情”这项活动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马刚的搭档、连长王康上任第一天,住进了营院大门口的警卫排,与战友们一起站岗值勤。他计划以后每个季度都到警卫排来住两周。“住一次,可能只是走个过场。只有形成常态,战友们才能感受到诚意,‘知兵情’才能有效果。”他说。
最近,班长苏本营反映:胡锐浩训练成绩不错,却一直不太合群。他对胡锐浩“又爱又恨”,却又没什么办法。
张石水发现,胡锐浩的微信头像、表情包、朋友圈动态经常出现二次元动漫。于是,在一次战术训练过程中,张石水看着满身尘土的胡锐浩,竖起大拇指:“谁说污泥满身的不算英雄!”
胡锐浩瞬间提起精神,练得更起劲儿了。此后,每当胡锐浩有些苦恼或迷茫,张石水就会用胡锐浩喜欢的动漫情节或台词来引导他。渐渐地,两人开始无话不说。
互加微信、互解难题、互谈心声,这是某合成旅开展的“新三互”活动。现在的士兵大多为95后、00后,习惯指尖上的生活,享受一网通的便捷,青睐虚拟化的表达,喜欢平等式的交流。“如果我们不能把知兵爱兵、谈心交心的工作做到网上,就很难真正进入他们的内心,撬动他们的心灵。”该旅政治工作部主任沈雁冰说。
检查指导过程中,马振平有不少新发现——在某陆航旅,人还没走到连队,就听到震天的呼声已响彻高原;在某炮兵旅,连队制作了官兵专属日历,每月组织战友过一次集体生日;在某特战旅,连队食堂墙上贴着中国地图,标记着战友们家乡的特色小吃,炊事班会在他们生日那天加个菜……
今年年初,马振平制订了全年度“知兵情”工作清单,上面列出的大部分是常态化开展的内容。他相信,“知兵情”这项活动会一直持续下去。官兵们在这座“连心桥”上,一定能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不断提升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