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 > 热门事件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解释第十章 道德经四十二章原文及注释 道德经二十二章 简书 道德经四十章原文及注释

常驻编辑 热门事件 2022-09-29 道德经   译文   第十章   注释   原文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所著,为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乃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太上①,不知有之②;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③,其贵言④。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⑤。

·道教最高最尊之神的名前常冠以“太上”二字,以示尊崇。

②不知有之:(人民)不知有他(统治者)的存在。

·如:“物以稀为贵,语以寡为贵言。”

最高明的统治者,因清静无为而人民不知道他存在;次一等的统治者,人民愿意亲近并称赞他;再次一点等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一等的统治者,人民轻侮他。统治者诚信不足,人民对他就不会信任。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啊,他重视自己的言语不容易发号施令。他功业完成,事情办得顺利,老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生活的。”

①本章内涵:本章里,老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他把统治者按不同情况分为四种:

其中最好的统治者是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最次的统治者是被人民所轻侮,处于中间状况的统治者是老百姓亲近并称赞他,或者老百姓畏惧他。

老子理想中的政治状况是:统治者具有诚怀信实的素质,他悠闲自在,很少发号施令,政府只是服从于人民的工具而已,政治权力丝毫不得逼临于人民身上,即人民和政府相安无事,各自过着安闲自适的生活。当然,这只是老子的主观愿望;因为老子生活的时代,天下共苦,战乱不休。将天下无道的乱世恢复成天下有道的治世,是老子心中最大的期盼。

②本章启示:老子在这一章里表述了自己心中最理想的政治愿景:

即统治者具有诚朴信实的素养,政府服务于百姓,政治权力丝毫不会使百姓感到逼迫,人们生活得安闲自适。

为此老子在这一章勾画了一幅不同等级的行政图画,他把领导者治理的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等也是最理想的境界是“太上,不知有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章所说的“太上”“其次”这些指的是价值等级的排列,并不是时代先后的排列,其中“太上”指的是最上等的治理境界和最上等的治理方法,和后面的“其次”是相对应的。

达到“太上”这种境界的人,是最高明的统治者,他在治理上采取减少干预和束缚,上顺天理下应民情,使得人心淳朴,天下太平安宁。而“不知有之”中的“不”指的是天下百姓。老百姓只知道有统治者或管理者的存在,只知道有天,而不知道有治,只知有君,而不知其政,如同“人在道中不知道,鱼在水中不知水”。所以,对安居乐业的百姓来说,天下这么太平,生活这么美好,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政治,他们只是自然而然地在生活。

第二等的境界是“亲而誉之”。

这是次一等的境界,统治者或是管理者能走到老百姓身边来,推行仁政,勤政爱民,不表现出高高在上的姿态,他可亲可敬,和人们相处融洽,所以大家都亲近他爱戴他赞誉他,这是令人满意的好君主。

第三等的境界是“畏之”。

统治者以刑罚治理国家,不管合不合理,如同当时秦国建立严刑重罚,老百姓稍微犯一点小错,就会被砍去手脚,在这种高压的施政下,老百姓是敢怒不敢言只能畏而远之。

第四等的境界是“侮之”。

这一等也是最糟糕的治理境界,那就是统治者全无章法,胡作非为,靠阴谋权术愚弄欺骗百姓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老百姓视他为敌人,以至于大家都会唾骂这样的昏君,就像殷纣王,他骄傲自负,暴虐成性,致使民怨沸腾,众叛亲离,最终落得在鹿台自焚的悲剧。

老百姓和统治者之间的这四个层次关系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答案就在于统治者对大道的体悟和认知。

大道并不彰显,而且是无形无体无迹无象,因此不是那么简简单单、轻而易举就能掌握的,体悟不到大道的原理也就无法体悟大道自然无为、虚静柔弱、不争处下的特性,自然缺乏从天下大局探讨慈爱的心怀,缺乏以百姓心为心的为民情怀,缺乏不强作妄为的治世理念,能够把握的只是那些权、威、刑、罚等有立竿见影功效的东西,这些自然得不到百姓的认可和接纳。

相关阅读:

  • 老子《道德经》精选,老子道德经上篇
  • 没有几个人希望你过得好
  • 全网模仿的“甩头学霸”,别被他的外表骗了!
  • 心静如水,人稳如山
  •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大事能静,烂事能离,顺事能敛
  • 攀登中岳嵩山金壶峰
  • 推荐阅读:保持平衡状态
  • 聪明人,一辈子,三不争
  • 一个人值不值得深交,看这两句话就行了
  • 夜读丨人到中年:清醒做事,“糊涂”做人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