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疯按:今年有一部好电影《隐入尘烟》。但它也有很多不被理解之处,其中一种是,为什么贫困老农马有铁,竟能说出乡村哲学家式的饱含哲理的话?
今天脱离 " 在地生活 " 的人们,恐怕很难理解那些在漫长岁月中 "长出来" 的智慧,比那些书本、媒体 " 灌注 " 的概念,更直击本质。
作家蔡崇达的作品,就有这样一种关照生命根性的气质。因为他有一个 99 岁的阿太(蔡崇达母亲的外婆),读书不多,但却通透生动,清单日签曾经引用过的 "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就出自阿太之口。
记录阿太的散文集《皮囊》如今已经售出 400 多万册,大概就是这种关于中国人生命根性的表达,引起了很多共鸣。而时隔八年,蔡崇达带来了另一本以阿太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命运》,一样有很多启发我们生命感受的表达。
完整版:" 我常对朋友说,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当你坐在一个人面前,听他开口说话,看得到各种复杂、精密的境况和命运,如何最终雕刻出这样的性格、思想、做法、长相,这才是理解。而有了这样的眼镜,你才算真正‘看见’那个人,也才会发觉,这世界最美的风景,是一个个活出各自模样和体系的人。 "
完整版:" 再烂的活法,也算活法。
再烂的活法,日子也是会过去的,那时候我看不见,后来一回首,那时间一刀刀真真切切刻在我们身上。 "
完整版:" 我知道那种舒服,我认识这里每块石头,这里的每块石头也认识我;我知道这里的每个角落,怎么被岁月堆积成现在这样的光景,这里的每个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时间滋长出这样的模样。"
完整版:" 我知道,其实自己的内心也如同这小镇一样:以发展、以未来、以更好的名义,内心的各种秩序被太仓促太轻易地重新规划,摧毁,重新建起,然后我再也回不去,无论是现实的小镇,还是内心里以前曾认定的种种美好。"
完整版:" 想过不同人生的人,生活是过不到一起的。你看咱们这儿,妻子叫 " 某 ",找某的过程,就是找自己的过程。找不到自己前,千万不要找妻子,你找到的某不是你自己,你们早晚会分离的。"
很多读者应该都在各大书店推荐书单上见到过《皮囊》。
这本 2014 年出版的散文集,两个月销量即突破 20 万册,凭借口口相传,至今销量超 400 万册——在这个并不热衷读书的时代,近乎天文数字,堪称国民读本。
《皮囊》里的那句 " 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正是出自《命运》的主人公,阿太之口。
全书以阿太的五段回忆,切入时间长河中人们不得不直面的一个个本质命题:
当原本稳固的活法被打碎,给人庇护的传统秩序被割裂,陷入巨大无常中的一个个单薄的人,要如何活下去?内心的安宁要放置在何处?
海上土:灵感是浮游在海上的土——
羁绊和意义是人心灵的压舱石,当生活的浪头打过来时不至于被掀翻。阿太生命中那些失去了压舱石的人,被命运一个个顺水推舟地带走了。而此时的她,尚只有十六岁。
背负着 " 无子无孙无儿送终 " 的命运预言,她成了亲,有了婆家与丈夫,抱养了 孩子。但见过命运的人会明白,命运的激流从未停止,人在其中并不知晓,哪一次告别,就是诀别。
厕中佛:腐烂之地,神明之所——
时代的巨浪之下,如何守住内心的清明与信仰?这世上容易的活法,就是为别人而活。而如果那人恰好也是为你而活,那么日子再苦,也过得像地瓜一样甜了。
阿太的故事走到了落幕时分,死亡成了她亲密的旧友。她终是生下了自己的命运,成为自己命运的母亲。这人间她来过,她永不再回。
作者蔡崇达在文字上很有天分。
他曾是非常出色的媒体人,被认为是中国新闻业最好的特稿作者之一。其新闻作品曾获得《南方周末》年度致敬最佳报道奖、亚洲出版协会特别报道大奖以及德国《德意志报》颁发的中国年度特稿奖。
刘德华说:" 看蔡崇达的书,总有启发,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如果你喜欢《皮囊》,《命运》不会让你失望。
如果你还没有读过蔡崇达的文字,不妨从现在开始。
▷猜你喜欢:《隐居古寺 9 年,他拍的绝美 " 佛教摄影 ",看过的人都想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