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电装备公司海外业务发展模式由传统的工程总承包向投融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转变,由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向智能电网建设、服务清洁能源发展等方向转型,拓宽了国际合作发展道路。
在埃塞俄比亚黄褐色的戈壁上,近千块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由中电装备公司承建的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州离网太阳能项目。2020年10月,项目附近的科利尔村2000多户家庭近6000人用上了清洁电能。“漆黑的夜晚被电灯照亮,孩子们可以在电灯下读书,我们终于有了梦寐以求的电。”当地村民所罗门感慨道。
埃塞俄比亚离网太阳能项目是国家电网公司在海外承建的第一个离网太阳能项目,作为世界银行“点亮非洲”计划的首批示范工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示范效应。
中电装备埃塞分公司员工张智辉是离网太阳能项目的项目经理。为了促成项目落地建成,他曾为了传输文件爬上5米高的水箱找手机信号,也曾经历赶走闯进项目基地的蟒蛇和野猪的惊险。“所有困难带来的挫败感都比不上项目完成带来的成就感。我喜欢看着夜幕下的万家灯火。这是我参与建设的成果。”张智辉说。
2017年年初,巴基斯坦青年里亚兹从海德拉巴大学毕业后来到默拉直流输电工程建设现场工作。勤奋好学的他很快从实习工程师成长为现场管理人员。“中国国家电网的高标准和严要求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得到了快速成长。”里亚兹说。
默拉直流输电工程刚开建,就在巴基斯坦的高校学生中掀起了一场“去中国电力工程工作”的热潮。为了给当地培养直流输电技术人才,中电装备公司项目团队成员走进巴基斯坦优秀高校,向学生介绍中国工程,吸引优秀青年人才。默拉直流输电工程为巴基斯坦提供了建设和运营电网的示范。该工程在25年运营期结束后将移交给巴基斯坦国家输电公司。因此,中电装备公司还对巴方员工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运维知识培训,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一直以来,我国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目标,积极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出去”的不仅是一个个工程项目,中电装备公司借助国家电网公司海外业务平台和体系,带动上下游产业抱团出海,推动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走出去”,一项项烙有中国标准和创新技术“印记”的电网工程在世界各地建起,一股股电流为工程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带去澎湃动力。
凡城位于土耳其东部的山区。在这里,一座60万千瓦的背靠背换流站拔地而起。土耳其凡城背靠背换流站工程由中电装备公司承建,是土耳其的首个直流换流站项目。
自2017年项目开工建设以来,中电装备公司多次组织土耳其业主及技术人员来国内参观、培训和学习,为凡城换流站的平稳运行和维护打下了基础。宾格尔利是土耳其供电公司的一名技术人员,2019年9月曾与15名同行一起参加运维培训班。中国之行让他在学习运维知识的同时,还体验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宾格尔利说:“对我们而言,既学到了运维知识,又了解了中国,像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假期。”
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历史大势、符合时代潮流。中电装备公司在不断“走出去”的过程中勇立潮头、攻坚克难,以先进的技术、精益的管理、高效高质的工程建设、积极真诚的合作交流,赢得多方认可和赞誉。
扬帆出海酬远志,十年辛勤不寻常。过去10年是中电装备公司从零起步、从布局到深耕、从攀登到跨越的10年。连续7年获评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A级企业、在美国《工程新闻纪录》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榜单中最高位列第73位……中电装备公司稳步推进市场开拓,稳健运营境外项目,稳妥推进工程履约,以更高质量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公司“一体四翼”高质量发展。
埃及EETC500千伏主干网升级改造输电工程实施引进了中国先进的输电技术和理念,帮助埃及改造了原有的老旧电网,民众生活质量有了新的改变。
使用旧电表时,电力公司员工每月都要挨家挨户上门抄录用电信息,数据统计往往要花上好几天的时间。现在我们用上了中国制造的智能电表,系统能自动采集用电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参与项目,我接触到了先进的电力技术,得到了极大锻炼。
过去,瑞博市每天供电时间只有4个小时左右。政府不供电的时候,我们主要用自家发电机发电。每天使用发电机8个小时,一个月的费用就高达390万缅币。中国技术人员帮忙建设了变电站和电网,让缅甸北部城市克钦邦的电网与主电网连接在一起。现在,我们用电有了保障,我给酒店30间客房全部配备了空调、冰箱、电视机。电力够了、电压稳了,发电机也用不上了,我们每个月电费还省了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