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要防范武人割据,对于在京的武装力量,更是要防止其将矛头对准皇帝自己,天子的亲军选拔和设置尤为重要。《明史·兵志一》说得很清楚,天子亲军上十二卫不属于五军都督管辖。
洪武时期的上十二卫定型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废除了亲军都尉府和仪銮司,正式设置护卫亲军十二卫:锦衣卫、旗手卫、金吾前卫、金吾后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府军卫、府军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前卫、府军后卫、虎贲左卫。这十二卫是不折不扣的天子亲军,负责护驾左右、护卫宫禁,军士皆是通过精选以后经严格训练而入选的将士,而且多为体制内子弟。
到了永乐年间,发展为二十二卫,宣德年间又增加四卫,合计二十六卫,一直延续到明朝终结。这点和唐朝不一样,唐朝是地方府兵轮番上调京城宿卫的。
亲军各卫中职业不同,分工各异,其中最特殊也最为著名的,非锦衣卫莫属。锦衣卫下属南北镇抚司十四所,最初为皇帝的仪仗队,后来演变成明代特务统治的标签,这也是出自太祖朱元璋的手笔。朱元璋出身贫苦,当皇帝后为驾驭群臣,依然喜欢耍些江湖伎俩,比如派人监视偷听臣子的言行。他发现这招非常好用。跟大臣聊天,昨天你跟谁一起喝酒,都吃了什么菜,回家为啥发火,皇帝像神一样全知道,臣子哪能不战战兢兢?于是明太祖决定将其系统化、制度化,人员从自己身边的侍卫选取。
1382年,朱元璋将负责皇帝安全和仪仗的都尉府和义銮司改组为锦衣卫。除了保留保镖和仪仗队原有的功能外,还增加了一项重要职责——“巡查搜捕”!
与普通办案捕快相比,锦衣卫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可以绕过刑部等司法机构,直接逮捕和审查除皇帝之外的任何人。前朝的特务机构大多只负责情报工作,案件的后续处理交由司法机关处理。如果是司法机关办案,一般都会公开审理,依法办事。
而锦衣卫只需要单独向皇上汇报,其他人无权插手。由于没有其他限制,锦衣卫为了招揽功劳,经常不择手段,谎编罪名、扩大涉案范围,制造的冤假错案数不胜数,令全国官员十分厌恶。后来,连朱元璋也意识到锦衣卫太过分了,下令关闭诏狱,捣毁刑具,撤销了锦衣卫。
尽管名声不太好,但若论个人的颜值武功,锦衣卫确实堪比007。作为皇家仪仗队员,他们外表必然雄壮俊美,而作为帝王的私人保镖,他们必须武功高强。仅听锦衣卫这三个字,就如雷贯耳,非同一般。
其实在历史上,锦衣卫也并非都臭名昭著,其中亦不乏忠厚正直之士,干过利国利民之举。如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亲征蒙古瓦剌兵败被俘,身边只剩一人——锦衣卫袁彬。他不但始终追随护佑,并且力劝皇帝不要投降,还设计铲除了叛徒。在16世纪末的抗倭战争中,为了援助藩属国朝鲜,锦衣卫还远赴朝鲜半岛,探得很多重要情报,为明军打败倭寇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