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一首大气磅礴的《阿房宫赋》让我们了解到这座极尽奢华的阿房宫,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彰显自己的丰功伟业,不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开始了“天下第一宫”——阿房宫的修建工程。
阿房宫是“秦始皇的四大工程”之一,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墓齐名,为什么叫阿旁宫呢?“阿”的意思是高大的山,“房”的意思是通,也就是阔而宽大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像山一样高大宽广”的宫殿。目前所发现的遗址面积大约是60万平方米,这是何等的壮观,若是秦始皇没有突然病逝的话,说不定真给历史上留下了这么一座伟大的工程建筑。
那为什么秦始皇要修建阿房宫呢?当时秦朝的国都在咸阳,但是秦始皇认为咸阳的人口太多了,而咸阳的宫殿又太小,不足以体现他千古一帝的地位,所以他就决定在渭河以南、沣峪口以北的位置建设一座新的宫殿,作为新的行政中心,这就是阿房宫。秦始皇对阿房宫是寄予了厚望的,他希望把阿房宫建成一个气势恢宏的宫殿,以彰显自己千古一帝的高大形象。《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说阿旁宫的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我们从这段记载可以了解到,阿房宫的规模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把阿房宫称为“天下第一宫”并不为过。
然而现在我们对阿房宫的印象是被烧成了一片焦土,那这样一座超大规模的宫殿到底是不是被烧毁的呢?又是被谁烧毁的呢?史书里面普遍的说法把这个罪过归给西楚霸王项羽,因为当时项羽的军队是战败秦军的主力,进入咸阳后,烧杀抢掠,一把火烧毁了阿房宫。并且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也有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也明示到是楚人项羽烧了阿房宫。
那真的是项羽烧了阿房宫吗?根据相关史料及考古调查,实际的情况是阿房宫是一个烂尾工程,而且也没有火烧的痕迹。阿房宫还在施工的时候,秦始皇就因病逝世了,所以大部分修建阿房宫的劳力转移到修建秦始皇陵了,阿房宫的修建工程就此搁置了。《长安志》中记载到:“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长安县西二十里。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也就是说在阿房宫在长安县往西约20里,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原本是南墙留着作为出口,用于工人进出、材料运输等,当所有工程完毕后,再筑南墙闭合。而且考古学家在实地的勘察中发现,在阿房宫前殿的遗址中,台基南面确实是没有筑土墙的痕迹,而东西北三面确实筑起过这个土墙,这就说明《长安志》中的描述是正确的,阿房宫实际没有建成,随着秦始皇的逝世便烂尾了。
但是有人也会说,史书中明明有这样的记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仔细看看史书说的是烧秦宫室,这里的秦宫使指的是秦朝的宫殿,就是咸阳那边的宫殿,并不是指阿房宫。并且考古学家在实地勘测中,并没有发现被火烧过的痕迹,所以阿房宫根本就是一个没有建设完成的大型烂尾工程,项羽根本也没有烧过阿房宫,因为当时的一些舆论风向却让项羽背锅了2000多年。
如果秦始皇没有那么早就病逝的话,说不定阿旁宫真就建成了,那将是多么的无与伦比,如果保留下来了的话,说不定西安的地位还会提升一个档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此庞大的工程,对刚刚完成大一统的秦王朝来说,简直是劳民伤财,这也是秦朝灭亡的一个缩影。
《阿房宫赋》结尾想必对今天的世人仍然有很大的意义,那就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或许就是我们了解历史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