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其实,佛像头顶的1051个螺髻才是真的暗藏玄机。其中藏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排水渠,能够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不过,这也是导致佛像落泪的原因之一。
佛像的螺髻远看似乎浑然一体,实际上是由石块逐个叠嵌进去的。这些石块之间并没有用泥浆进行粘连加固,因此,每逢雨天,雨水就会从这些石块的缝隙里渗入佛像内部,再从其他缝隙或是破损的缺口中流出来,让人以为是佛像“落泪”了。
佛像受气候影响,本身存在一定的渗水量。这也是佛像落泪的另一个原因。大气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是佛身渗水的主要来源。乐山大佛景区所处的位置是地表及地下水的排泄区。在这个区域,地下水类型主要是基岩裂隙水。水量受降雨等因素影响比较大。进一步又可把它们划分为表层风化带基岩裂隙潜水、层间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三类。
地下水通过佛身渗流,从大佛耳后和后颈处的排水渠道流入岷江。佛像的身体内部其实藏着一个无比巧妙的排水系统。
当初开凿乐山大佛时,由于凿刻佛像对山体的改变,导致地下水的径流途径改变,有一部分流到了佛像之中,其中还包括一部分生活污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避免佛像被损害,建造者设计了一个三层地下排水系统。分别位于两耳、肩上颈部、和胸部。所以,当佛像看起来就像是在流泪时,只是在利用自身的排水系统进行排水。
这样看来,用佛像镇水的说法并非毫无依据,只是镇住水的并非佛像的威严相,而是佛像体内的排水系统,以及当时修建者的超高技艺。只是在当时,人们没有成熟的科学理论,大多数时候,都会凭借宗教信仰来对事物进行阐述。不过,在一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与自然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