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永远是学科发展的关键和根本。
新冠肺炎疫情让有关部门看到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重症医生之间的差距,也看到了重症医学人才匮乏的现状。2020年5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目录中增设重症医学科专业,未来学科人才梯队培养将更为规范。
“我认为,衡量一位医生是否有能力,不是看他操作心肺复苏术的技能有多熟练,而是看他能不能阻止患者的病情发展到需要进行心肺复苏的地步,能不能在患者病情没恶化之前提前预判并及时干预。”市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学科带头人李振华说。
市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成立于2003年9月,是全区最早独立设置的ICU之一,2013年获评自治区重点专科,也是南宁市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南宁市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2018年,该科室成为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专科联盟单位,是该院在南宁市的唯一一家联盟单位。根据合作协议,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市一医院的重症患者提供会诊、病例讨论、远程诊疗、患者转诊等医疗服务,建立协同研究小组、科技创新及适宜技术推广团队,开展基层医务人员培训项目,大大提升了市一医院重症人才的技术服务水平和能力。
市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十分注重选派骨干医生外出进行专科进修和专项技术进修,李振华曾经到四川和天津对呼吸机、重症超声、ECMO进行专项技术进修。
“肾脏功能不行得上血液净化机,呼吸功能不行得上呼吸机……在器官支持方面,重症医生施展技术需要依靠设备,就像战场上的士兵需要依靠武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李振华说。目前,市一医院重症病区建筑面积达1613平方米,拥有床位23张,全层为10万级净化病房,包括一间先进的负压病房,并配备独立的纤维支气管镜消毒中心。科室拥有美国PB760呼吸机、PB840呼吸机、西门子900C呼吸机、迈柯唯呼吸机、便携式呼吸机等名牌进口多功能呼吸机,以及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通气模式(NAVA),先进的多功能心电监护仪、脑电双频(BIS)监测、进口PICCO容量监测仪、日本奥林巴斯纤维支气管镜、连续性血液净化机、多功能控温仪等一批先进设备。
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需要具有较强的基本功及敏锐的观察力。重症医学科主要收治休克、重症感染、外科大手术术后、昏迷、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心力衰竭、心肺复苏术后等所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这些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是单病种患者,而是至少患有2种或2种以上系统疾病。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必须掌握各个脏器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理及多脏器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要熟悉先进的仪器使用技术。而护理队伍除要完成各项常规操作及护理外,更要熟悉各种仪器的报警及使用,识别各种恶性心律失常、生命体征变化,掌握除颤器的应用及心肺复苏术,这些都需要有更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及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
“感谢你们的精心护理,我终于康复了!”今年4月,市民蒙先生对市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说。2月份,他突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被紧急送往市二医院抢救,经过与家属的详细沟通,家属同意使用ECMO支持。ECMO成功上机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ECMO的管理、容量评估、心功能评估、抗凝管理、脏器功能支持等都需要付出比普通重症患者更多的时间、耐心和精力。为此,市二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医护团队不分昼夜地守候在病床前,严密观察蒙先生的病情变化。终于,在上机4天后,蒙先生心脏功能有所恢复,撤下了ECMO体外循环支持,开始进行住院期康复训练。在经过43天的全力救治后,蒙先生顺利出院。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市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克服危重患者多、临床工作繁重、科室人员不足的困难,发扬大爱精神,共派出10人分别支援湖北抗疫、支援上海抗疫、支援东兴抗疫等工作,派出数十人次支援医院发热门诊,派出数十人次加入核酸采样队伍支援各地开展核酸采样工作。
疫情期间家属不能来医院探视,于是为患者送餐、传递生活用品便成了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每天要承担的任务。曾有同事粗略统计过,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一天之中要在病房和住院大楼门口之间穿梭几十趟甚至上百趟。
市一医院承担着重大的社会服务责任,南宁市发生重大突发创伤事件,伤员大多第一时间送到该院;该院同时还是南宁市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来自基层的危重孕产妇都会转诊到这里,“最多的时候,我一个星期会有4天晚上和产科医生下沉到隆安县、横州市、宾阳县、马山县等地接诊危重孕产妇。”李振华介绍,他们将竭尽所能为筑牢母婴安全防线,降低孕产妇死亡率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