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本土作家、城市文化学者婴父的新作《郑州人》近日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一本关于郑州的文化随笔集,它的落脚点不仅仅是“人”,更是这座城的性格与成因,浅处的表征和内里的因子兼而有之,为读者深入认识郑州、了解郑州人提供了一种别样的视角。
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城市的每一处街巷所关联的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使得它远远超越了建筑本身的意义。
在《十街巷:一种郑州史的文本结构》一节中,婴父以一位“知郑者”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郑州的街巷文化图景。在这里,有讲不完的古老故事。
“商城路就有点这种味道……好多次深更半夜从机场或车站接回客人(有时是云水万里异域归来的家人),饥肠辘辘,都是来这条街的西段,找到那家24小时营业的“萧记烩面馆”进食果腹的。先点上一碟素鸡或者凉拌腐竹,一边吃,一边等待烩面的隆重登场。温暖的夜灯之下对那一碗香滑丰腴的面食和热汤热水的期待,就足以把人的肠胃系统连同心情,都调适到一种欣欣向荣的状态”。美景美食遍地的街巷有着浓浓烟火气,轻易便击中了乡愁。
当然,商城路的价值不仅于此。它更像是郑州城市历史的一个提纲,以景观、设施、场所讲述故事,可以独立完成从3600年之前郑州建城直至中共建政郑州市成立新的人民政权这一漫长过程的历史叙事。
这条街上,既有这座城市初创时的遗迹,也保留了维持这座城市千年运营的中枢之地:
在商城路最西端有一个三角公园,属于商城遗址的一个片段。它开宗明义地向人们介绍了郑州城的前世身份和郑州城名列中国八大古都的现实地位。东段路北还有一组占地十亩的精美古建筑群——郑州城隍庙。这些传统建筑能够存留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
抗日战争期间,这里经历过一场痛击敌寇的激战,却是信而有征、饮誉华夏的。1941年10月4日,日军攻陷郑州城。当月月底国军第一战区第三集团军第十二军第八十一师在黄岗寺一带与日军交战,对日寇发起反攻。据有关史料记载,10月31日当天国军将士在黄岗寺村寨内经过巷战肉搏,击毙日军联队长小林大佐,以牺牲数十人的代价,歼敌数百人,当晚克复郑州。经此一役,黄岗寺村寨弹痕累累,血肉模糊,却从兹罡风烈烈,浩气长存。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影像本身构成了我们连接回忆的方式。丰富多彩的影像作品能够拓展我们对城市的体验认知,用广阔的空间想象来诠释居民的真实生活。在本书中,作者从城市摄影作品出发,解读郑州历史,探究城市背后的感人故事,从而展现出郑州独特的城市风貌与文化气质。
城市发展,总会有新的剧本,新的剧情。从商汤在这里建造商朝第一座正式国都算起,郑州中心城区的历史已有千余年,留下了无数生动故事。婴父凭借多年对郑州的理解与深究,以及自然流畅的文笔,向我们展示了这座城绵绵不绝的魅力。
当我们被追问郑州是由什么组成的,他仅仅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吗?不妨去细读这样一本汇聚历史细节、承载人情味道的《郑州人》,你或许会有更动人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