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 > 热门事件

狐狸是神还是妖 神话传说中的狐狸 日本神话中的狐狸 与狐狸有关的妖怪

常驻编辑 热门事件 2022-10-08 传说中   日本   妖怪   狐狸   神话

原标题:同一只狐狸,不同的传说:从妖到神,中日狐狸大比较!

关于狐狸传说的详细记载,文史君推荐两本书作为我们的参考。在中国,宋初李昉等编成的《太平广记》中有九卷的篇幅;而东邻日本的《今昔物语》也分三部分讲述了狐狸传说。

《太平广记》开篇第一卷第一篇《说狐》中,唐代狐具有变人之术,多为女子,且常为蛊魅的狐妖形象。文史君归纳出《太平广记》中狐的特征:

第一种是以狐喻妓。在《太平广记》卷四百五十中,唐河东薛迥在东都与娼妇玩乐,有一日午夜,娼请数次请求离开,薛迥交代看门人不开锁,娼妇便变成变成野狐,从储水窖中逃了出去。李建国在《中国狐文化》中认为“这是第一例狐妓故事,标志着狐妓原型——宋以后曾不断出现于小说之中——的建立。”认为这是“开创了以狐喻妓的先河,给娼妓文化注入新的观念。”

后来,在淫狐的妖媚形象中,从性诱惑到正常婚恋,甚至成为了贤妻良母的角色。《太平广记》卷四百五十四中女狐一改之前蛊惑男子与其交接吸取精气的形象,李氏为计真育七子二女,随着丈夫东奔西走而毫无怨言。同样的还有卷四百五十一“贺兰进明”条。这些故事中的女狐已不再是风流的妖狐形象,而更多地表现出善的一面。

此外,还有狐男士人的形象。卷四百四十九中李元恭条中所载故事中,儒雅风流,江郎才俊,超凡脱俗,富有学识,具有非常明显的儒生文人特征。与其唐代士人和科举制度推行的背景相联系。故事中狐男通过抢占民女而达到与高位联姻的目的,反映了士人其时对门第的一种渴望。而狐男最终被道士所杀,反映了士人身份低微,希望落空的结局。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是一种其时代的映射。

《今昔物语》共分为天竺、震旦、本朝三部分,分别讲述印度、中国、日本的志怪故事,其中有关狐的故事,同样也可粗略地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被佛法救赎或者惩罚驱逐的狐。其中卷十四第五篇《为就死野干写法华人的故事》讲述了一名男子通过超度《法华经》使得死狐超度的故事。文章实际上是宣扬“佛法无边”。“狐”作为超度对象死而复生,而男子诵读《法华经》使狐狸复生,梦中醒来深受感动越发的坚定信仰,实际上故事更多地具有教化信众的功利意义。这也符合《今昔物语集》作为佛教故事集的特点。

第二类是“狐变”,也就是所谓的狐妖作祟。卷二十七第三十九篇《狐变人妻形来家的故事》所载故事中狐的变化之术上升至与真人面孔丝毫不差的程度。

第三类主要讲狐狸善恶具有两面性。卷二十三第十七篇《尾张国女降伏美浓狐的故事》中狐为“娶狐为妻之人的第四代孙”,便是指上文中“狐直”传说中的夫妇。此篇中的狐并不是仅仅作恶,美浓狐懂得报恩,信守承诺,这是狐意象的一种“人性化”。狐并不再是单纯产生妖祟的兽性产物,而是拥有了人性。

两书中狐形象的设定类似,以狐女为主;狐妖作祟的形式相近,都是变幻人形,诱惑男子,欺骗财物等。并且两书中的狐妖形象都体现了人性化色彩,狐形象具有善与恶的两面性。

两书的差异也很明显。《今昔物语集》中更多体现了佛法教化的作用,例如一些狐通过佛法得到了救赎,一些狐被僧人做法惩罚驱逐,狐的结局与《太平广记》不同,关于狐作祟被暴露的结局,多是遁走,而非《太平广记》中的擒杀。

(一)同:中国古典文化源流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在古代时期吸收学习了中国文化,中国古典文化源流对日本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学作品狐意象的蓝图上,日本狐文化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了如今我们熟知的日本狐形象。中日狐形象的共同之处,说明了中国古典文学对日本的影响。

如上文所说,中国的九尾狐形象,在日本演变成最知名的“玉藻前”形象,并在传说的叙述中有着从中国逃往日本的时间逻辑联系。中国的狐形象蕴含的五行学说等理念影响了日本稻荷神的民间信仰。日本的稻荷信仰依照狐狸是土德的代表将稻荷神作为土地神祭拜,乞求五谷丰登,相生相克的理念无疑受到了中国的狐妖形象,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对中国早期瑞狐形象的继承。而中日两国的古典文化作品对于狐均有着两面性的评价。以日本为例,日本一方面有着狐幻化为人,欺骗人类的狡诈形象,一方面又有着稻荷神的祥瑞形象。同样中国也有着祥瑞和不祥的双重意象。

相关阅读:

  • 儿童篮球
  • 揭秘神秘生物“多佛恶魔”真的是外星生物吗?多佛恶魔是
  • 传说中的冥界之花—彼岸花
  • 工作日混搭列
  • “吃鸡”传说中的定制版?游戏主播“当众演示”,有13个新
  • 因为喜欢,所以有光
  • 黄晓明又传绯闻?粉丝脱粉:别忘了你是一个孩子的爸爸
  • 山东热榜|不止牛郎织女!这些熟知的民间爱情故事,也源于山
  • 河童是什么意思,日本民间传说中的怪物(附河童图片)
  • 永劫无间:真神金乌首次现身,场面震撼引玩家惊叹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