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今昔物语集》中,狐的形象较为本土化和单一化,但在书中狐文化形象的内核仍与中国狐文化有相通之处。换言之,日本狐文化是一种脱胎于中国狐文化,加以本土化发展再创造的文学文化。
日本狐文化虽然与中国狐文化有着很多相通之处,但仍然存在着很多差异。这是由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本土化所造成的。差异具体表现为:
首先是双方在狐故事差异中体现出的自然观差异。中国在儒学影响下形成了人定胜天,以人为中心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认为人处于自然界的最高地位,可以支配世间万物。体现在狐文化上便在于大多数狐均有着毙命的下场。而处于自然环境恶劣而对自然充满敬畏的日本人的自然观中,万物有灵,人是自然中的一员,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佛教故事集《今昔物语集》中由于附加了佛教思想,日本人的自然观体现得更为明显,狐多是被惩罚而自行遁走,不存在狐被轻易杀死的情况。
其次是对狐的感情色彩不同。汉唐之后中国志怪小说中对狐的态度多为排斥和贬低,仅有少数体现其“善”的一面。这是中国对于“物老成精”的一种对异类的排斥。而日本对于稻荷神社的崇拜,将对于瑞狐的崇拜上升为一种民间信仰。
中日文化虽然存在着国别差异,但在具体关照下又有着许多相似。日本狐文化源于中国,受当地价值观、宗教等因素影响和作用下,日本狐形象从中国狐形象中脱胎并不断本土化,形成了如今日本文学作品中极具有特色的日本狐形象和日本狐文化,反应在衍生的文学动漫影视作品中。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