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有一种油炸吃食,名称的方言读音与周作人笔下的油炸鬼近似,或可写作“油炸果儿”。
夏初,油菜入仓,榨房热闹,新菜油汩汩流出。稍后,小麦收割,石磨忙碌,新灰面纷纷如雪。二者齐备,再穷窘的农户都要炸一锅油炸果儿,满足小孩吞着口水盼了很久的心愿,慰劳因或节俭或春荒紧缩了差不多一冬的胃口,体味世事安宁,享受人生美好。
灰面用水调好,入油锅炸。油炸果儿饱含菜油,令少见荤腥的胃口如沐春风,滋润莫名;既绵软又有筋道,牙齿咀嚼,喉咙吞咽,美妙无限。在灰面里加鸡蛋清,油炸果儿会更松泡、更可口。加嫩花椒叶、嫩南瓜花、嫩丝瓜花等,别有风味,颇小清新。旧时街边常有油炸果儿摊,一人,一灶,一锅,一盆,一桌,几凳。眼见着上班要迟到,竹签穿两个,边走边吃,可当早餐。到办公室,同事见满唇油腻,会笑:又吃油炸果儿了!
刚翻开周作人《谈油炸鬼》,看篇名,以为周作人笔下的油炸鬼就是四川的油炸果儿,油炸果儿是油炸鬼的音变。读完,才知道:并非如此。四川的油炸果儿又称面筋团儿,果、团都是象形,虽是油炸食品与“馃”相关,却不宜写作油炸馃儿,也不能写作油炸鬼儿,只可写作油炸果儿。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