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网络攻击,美以两国成功地破坏了伊朗核计划。而且,这场战争的战果比他们预期的还要大。
首先,网络战争是一种持续性的破坏。传统的空袭轰炸,或派遣特工小分队炸毁核工厂,这些战斗轰轰烈烈,很具有戏剧性,而网络攻击悄无声息,也不怎么吸引眼球。但相对而言,它却具有更好的破坏效果。当今时代,工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机器设备的生产速度极快,伊朗为了制造浓缩铀,准备了五万台离心机,炸掉一座工厂,他们马上就能再造一座。反倒是高科技的暗中破坏,像震网病毒的缓慢“绞杀”,更令敌人无所适从。虽然伊朗人拥有足够的离心机,但在找出纳坦兹的故障原因之前,他们也不敢贸然上马新的工厂。
技术上的压制比火力上的压制更加彻底,敌人更加没有还手之力。
网络战争的另一大优点,是其隐蔽性。虽然研究者一致公认,震网病毒的开发者非美国、以色列莫属。但美以两国始终不予承认,伊朗如同吃了哑巴亏,没办法提出任何抗议,更不能像遭到空袭那样,发动舆论声讨、群众游行、乃至军事报复等反击措施。伊朗官方的反应,反而是否认核工厂遭到任何病毒攻击。就这样,美国既达到了军事目标,又没有付出政治、舆论上的代价,可谓面子、里子二者兼得。
作为第一件经过实战检验的病毒武器,震网病毒正式开启了网络战争时代的大门。
下一场战争会怎么打?没人能做预料。但可以肯定的是,双方会围绕国防、工业等关键设施的控制权,展开激烈的的网络争夺战。战争将不仅仅局限于遥远的前线,也不仅仅打击军用设施,从停水、停电、红绿灯失灵、电话打不通之类的生活混乱,到火车出轨、大坝决堤、核电站泄漏之类的大规模灾难,一切都有可能发生。科技与网络已经深深渗入我们的生活,我们越是依赖它们,就越容易受到它们的伤害。当网络受到敌方攻击,设施遭到敌人劫持,它们就会变成一把刺向我们自身的尖刀。
时至今日,震网病毒的影响早已远远超出了纳坦兹核工厂。自从它被公开以来,一些病毒制造者在它基础上又衍生出了许多变种,广泛传播到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有报道称,光在中国就有六百万台电脑遭到感染。无论是国家间的病毒武器,还是黑客组织的病毒工具,今天许多病毒的开发都深深受到震网的启发。
震网的影响力也传染到了文艺界。有的艺术家从震网中获取灵感,还举办了画展。
2015年1月16日,北美开始上映一部新片:《骇客交锋》(Blackhat)。这部电影由汤唯和“雷神”克里斯·海姆斯沃斯主演,讲的是黑客控制了中国核反应堆的故事。导演是曾经四次获得奥斯卡奖提名、执导过《最后的莫西干人》、《迈阿密风云》等名作的迈克尔·曼。
曼说,这部电影的创意,灵感正是来自于震网病毒。他在电影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尝试如何用画面来表现网络世界中发生的一切,如程序编码、数据流动、电子的跳跃、键盘的动作等等,拓展了不少电影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