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颠覆苏有朋过往的角色形象,还得有戏曲功底。为了演好白小年,苏有朋专门去拜师学艺,学了一年昆曲。调嗓、兰花指,把自己当成“娘娘腔”。苏有朋用一年时间,把自己变成白小年。凭借白小年,他也在这一年的百花奖中,拿下最佳男配角。
苏有朋用实力告诉所有人,他也可以当一名好演员。尽管有过一次失败,苏有朋还是选择听从内心的安排。曾经被外界束缚的可能性,他用表演找了回来。希波克拉底说过:“每个人身体里面都有一位医生,我们只要协助他工作,我们内在的自然疗愈力量,就有实现康复的最强大力量。”这一次,他积攒了足够多的内在力量,才向身上的枷锁发出冲击。他终于从乖巧人设中挣脱开来,不再拘泥于外界给他设置的人设中,开始遵从内心,随心而活。
做导演、当偶像,随心而活当了几年实力派演员,苏有朋又开始转型。2014年,他推掉所有工作,一头扎进《左耳》剧组里。只是这一次,他的身份不是演员,而是“新人导演”。
在采访中,被问及跨行当导演的理由。苏有朋轻描淡写地回答:刚好机会找上门,内心想做,所以就做了。最终,他用5亿票房向外界宣布自己的转型成功。2017年,他突然想要尝试不一样的生活,便在风头正盛的时候,一声不吭跑到国外留学。现在,他想唱歌跳舞了,又开始站上舞台,重新做回“偶像”。
对于这些随性的决定,在接受“恩师”张小燕采访时,苏有朋说,因为他不想再跟自己打架了。他不想困在别人的期待里,不想再因为别人,强迫自己去做不喜欢的事,跟自己较劲。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他,有能力决定自己的人生。想当演员的时候,他就去演好戏。想当导演的时候,他就努力拍好作品。现在想重回舞台,他就要开开心心,不为取悦观众,只为自己去做一次偶像。他说:一棵树若自由生长,就会有自己的样子。他也想看看不受外界所困的苏有朋,最终能够活成什么模样。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为你自己。”而成为你自己更完整的表达应该是: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一个人要能够自由地选择,首先应该对自己负起责任。正是因为内在力量强大了,肩负起自己的人生使命,苏有朋才能摆脱别人的期待,随心而活。
人生在世,活得累的人总是习惯把别人的期待,当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尤其在孩童时期,这个习惯看起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无论别人打着怎样的名义在“期待你”,这个期望,都不属于你。我们应该成为心灵的主人,去察觉自己的心理活动,找到人生目标,只为自己负责。当一个人只为自己负责时,他就可以轻松地活着。电影《午夜巴塞罗那》有一句台词:“我不知道我要什么,我只知道我不要什么。”如果你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那么就先问问自己,不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就像苏有朋一样,他探索内心,明确自己不想当偶像演员的想法,从而坚定了“要当实力派演员”的目标。为了达成这个人生目标,他不管别人怎么想,抱着归零的心态,去磨炼演技。他不再背负别人的期待,只为自己活着。
亲爱的,如果你还不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那么不妨给人生做做减法。减去别人强加给你的枷锁,减去你不喜欢的人生,这是一个找寻自我的过程。走到最后,关于想要“活出什么样的人生”的答案,会从你的内心深处浮现出来。你是什么样的人,答案一直在你心里面。愿你我能够找到自己的答案,自由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