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商品”也都看好了,诚意双方都心知肚明,那么接下来就该进入谈价钱的阶段了。
而就是在这个阶段,中国与沙特出现了不小的“误解”。
沙特为求自保,跑到中国购买东风导弹,甚至已经做好了当“冤大头”乖乖被宰的准备。
可惜,沙特没有搞清楚中方到底有多穷,中方也不明白沙特到底有多富。
沙特很清楚,自己此前长期亲美的立场,肯定会让中方心怀芥蒂。前来谈生意的苏尔坦亲王想着临行前,国王法赫德告诉他的“务必与中国做成这单生意”的嘱咐,心中十分忐忑。
苏尔坦一行人觉得中国肯定要“狮子大开口”了,估计一枚导弹能要价四五亿美元,不过这还在他们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而与此同时,中方的想法却大相径庭。他们也并不清楚东风-3导弹给出什么价格比较合理,又担心要价太高吓跑沙特,又担心要价太低自己吃亏。
起先,中方想的是一枚导弹要价100万美元,但考虑到沙特“不差钱”,于是狠狠心,准备抬价到了1千万美元。
据说,在双方洽谈时,还诞生了一个小插曲。
在谈判桌上,心中有些没底的中方代表试探性地伸出一根手指,还没说出“1千万美元”,沙特方面立刻大喊:“成交!”
中方代表内心深受震撼,再次感慨沙特可真是“人傻钱多”,不过表面上并没有表现出来,经过后续的几轮谈判,这场交易正式敲定下来。
沙特国王法赫德得知消息后也很满意,他的心理承受价位其实是80亿美元,没想到只用了35亿美元就完成了目标。他抑制不住激动,托人告诉中方:“我们把钱加到100亿美元,能不能给导弹装上核弹头?”
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中方拒绝了沙特的这个请求。不过,中方对这次交易也感到满意,虽然不能装上核弹头,却额外送了一枚导弹给沙特,并且安排了很多中方技术人员前去沙特,进行“售后服务”。
不久之后沙特就会明白这次交易有多划算了。中方的武器或许不是最先进的,但是“售后服务”绝对是世界最顶尖的。
而就在1990年8月份,当沙特购买的东风导弹基地正式开始运转后,他们的邻邦科威特便遭受了伊拉克的入侵,并在极短的时间内便沦陷了。
当时伊拉克也想要与沙特动手,而沙特却在这时开始对外反复播放东风导弹被运进基地的画面。就算是打得上头的伊拉克也不得不冷静下来,打消了入侵沙特的念头。
沙特的这次“远程购物”足足保障了国家长达30多年的太平生活,因为有“售后服务”,中方会定期给东风导弹进行维护,当年沙特购买的东风-3如今依旧在服役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