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版《三体》导演导演杨磊以前主要拍年代剧,编剧田良良之前主要做网剧,《三体》第一部的年代和悬疑感确实和导演编剧之前的作品风格挺吻合,怕就怕某一方面风格过重,削弱了作品的完整性。
在我看来,在视觉水平在线的基础上,《三体》影视化的首要难点在于「叙事视角」,编剧、导演和演员都是次要。
今年一位朋友兴致勃勃给我推荐《沙丘》并带我看了一会儿,我一边震撼于《沙丘》的视觉效果,觉得每一帧都可以截图作为电脑桌面,一边对《沙丘》的内核元素无动于衷,看得昏昏欲睡。
殖民主义、个人英雄主义、扯皮制度、贵族血统论、药物滥用暗示、政治正确等多重元素叠加,精美的视觉效果也难掩其旧酒在新瓶的味道,这些元素近些年在欧美影视作品中可谓泛滥,而《三体》原著真正表达的恰恰是反抗侵略与殖民,思考集体的生存与个体的牺牲之间的关系,对虚伪的善良的鞭笞和批判,对文明和生命的理性敬畏等等。
因此,我不仅对 Netflix 版《三体》持观望态度,更是对欧美气息浓厚的所有《三体》都持观望态度,即使在它视觉效果不错的情况下。
同时,我也对腾讯版《三体》持观望态度,也是因为「叙事视角」。
《三体》原著既有不可触碰的禁忌,又有很多问题的深入探讨和批判,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叙事视角必须符合现实需要,偏重于展现集体的客观正确性,忽略个体动机的成因以及个体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再加上投资方各种流量、噱头和营收财报方面的要求,可能大大折损《三体》的魅力。
视线回到创作本身,想拍好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既不能照搬原著,也不能迎合所有人的口味,而是做好再创作让更多没有接触过原著的人进入《三体》宇宙,毕竟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呈现形式完全不同。而对于真正的三体迷而言,原著加上自己的想象,比什么影视作品都要好。
如果《三体》影视作品仅剩视觉效果的噱头,可能大刘坐在填坑的电脑前要叹息了:「黑,真他妈的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