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陈子善、文贵良、罗岗、毛尖、吴俊做客朵云书院·戏剧店,从《文学的个人史——鲁迅传述和〈朝花夕拾〉》一书出发,与读者朋友共话鲁迅文学的个性和面向。 澎湃新闻记者 薛松(04:36)
近日,南京大学教授吴俊的新书《文学的个人史——鲁迅传述和》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0月15日,吴俊与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陈子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文贵良、罗岗和毛尖做客朵云书院·戏剧店,与读者从《朝花夕拾》聊到鲁迅的“文学个人史”,领悟鲁迅的人生实感和文学表达的奥秘。
主持人罗岗提到,去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掀起了一阵阵有关鲁迅研究和纪念的热潮。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素有鲁迅研究的学术传统,许杰先生、徐中玉先生和钱谷融先生,都是鲁迅研究名家。此次来到现场的陈子善老师也是自1976年开始参加《鲁迅全集》的注释工作,由此走上了学术道路。吴俊师从钱谷融先生,是钱先生的第一位博士,当年的博士论文《鲁迅个性心理研究》也是鲁迅研究重要的收获。“他的新书又有自身的特殊性,不仅仅是鲁迅个人的文学史,同时也带上吴俊自己在特殊时期的生命体验。”罗岗说。
这本《文学的个人史——鲁迅传述和<朝花夕拾>》(下文简称《文学的个人史》)缘于文贵良2019年的一番邀约,他请吴俊写一篇给中学生看的《朝花夕拾》导读文章,只要两万字。吴俊不假思索地答应了,过后才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怎么写这篇文章。更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新冠疫情就到了。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吴俊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导读的第一篇。写完第一篇后,他预感这次写作有着独特的涵义,他从未这样写过文章,从未这样写过鲁迅,从未这样写过文学批评。就这样,稿子越写越长,远远超过了一开始说好的两万字。既如此,为什么不写成一本书呢?他想,这会是一本有点挑战性的、又能满足自我期待的新书。
在吴俊看来,鲁迅的话题在高校学院和自媒体世界已经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各种极端现象:捕风捉影的信口开河、深文周纳的繁琐论证、异想天开的强制阐释。唯独少了一点文学感受、文学欣赏、文学理解、文学情怀的人文审美经验的阐发和交流。他相信这次书写其实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可以尝试用朴素的方法回归文学,回归鲁迅,也回归自己的人间生活。
“我们有时候说,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都处在不停的转向中,如果从历史发展来说,主流性的转向一定是由必然性的因素促成的。”吴俊在现场坦言,这本书的起因是面向中学生的通俗读物,但写着写着就变成了他重新认识鲁迅的主流面和宏观面的书,甚至可以说,重新构想了他自己个人的“鲁迅观”。
陈子善提到,吴俊的博士论文《鲁迅个性心理研究》初版于1992年,距离这本《文学的个人史》刚好三十年。“大家注意一下,两本书里除了‘鲁迅’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的字,就是‘个’,很有意思。”
他特别肯定了吴俊在《文学的个人史》里的写法:主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鲁迅的生平简谱和文学传述,前者是具体的史实,后者是文学生涯的探讨,以此共同勾勒出鲁迅的一生;第二部分则结合了吴俊的近年心得,分篇解读全本《朝花夕拾》。
“我们一直在讲文本细读,但文本细读也有多个切入点,包括读者本身的学术储备、关注重点,都会呈现出文本不同的面貌。”陈子善还认为,《文学的个人史》具有开放性,提出了很多问题,不仅吴俊要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也启发大家一起去思考这些问题。
让罗岗印象深刻的是,《文学的个人史》很好地勾连起鲁迅的个人生活和公共形象。谈及鲁迅的个人生活,人们难免关注他的婚恋,包括他与朱安的“无爱”的婚姻、他与许广平的“热烈”的恋爱,而论及鲁迅文学的发生,大家一定会提到“幻灯片事件”,将它视作鲁迅“弃医从文”的起点。“吴老师很好地把留日期间发生在鲁迅身上的两个事情结合起来。在他看来,鲁迅文学之所以会发生,原因不仅仅有‘幻灯片事件’,也有与朱安旧式婚姻的切身刺激。把鲁迅公共的政治经验、社会生活和私人的世俗生活、精神历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深对鲁迅文学原点的理解。”
文贵良也表示,就《朝花夕拾》而言,《文学的个人史》开创了一个新的分析与写作方式。“鲁迅的文章,在初中阶段甚至到大学阶段都是比较难懂的,老师也很难教。必须对写作时的鲁迅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包括他的人生际遇、创作过程、思想转型这三个方面,读者才能对《朝花夕拾》中的每一个单篇有真正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