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浩:食史互鉴,以艺证心——关于葛亮《燕食记》丨特约评论
相比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取径,葛亮写厨人则是一以贯之、实心实意。早在《北鸢》中,葛亮就说过“中国人的道理,都在这吃里头了”。他不仅以饮食见文化、见人心,还出虚入实、以食见史,厨技之传承和厨人之修炼镶嵌于岭南跌宕起伏的近现代史中。此外,“燕食”之命名,也暗含着食与礼,厨食之事在此也成了仁义之事、修身之事。由饮食而承载并缝合了抒情话语、家国话语和礼义话语,实在包含了饮食与义理、古典与现代、个体与共同体的多重空间。由是观之,《燕食记》探索的竟是饮食现代性的另一副面孔。
陈培浩,1980年生。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师大现代汉诗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广东省文学评论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已出版《歌谣与中国新诗》《互文与魔镜》《正典的窄门》《迷舟摆渡》《阮章竞评传》等著作。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人民日报》《文艺报》等报刊发表论文近百篇,曾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作家通讯》转载。曾获《当代作家评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论文奖、首届广东青年文学奖文学评论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