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聂伯河右岸地区作为整个战线上对乌克兰相对有利的反击地点,从那时起就被双方重视了起来。
俄军开始积极将赫尔松周边修筑工事,力图将其建成俄军这边的东乌堡垒地带,但对于俄军来说,防御赫尔松的最大难题是第聂伯河。
在赫尔松,前线局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炸桥和修桥的能力
前一阶段乌军多次使用海马斯火箭炮、圆点战术导弹等武器攻击大桥,对其多次造成破坏,于是就变成了俄军速干水泥和乌军远程火箭炮之间的对决。
但最终证明苏联时代的大桥确实坚固,乌军的反复轰炸都未能彻底摧毁大桥,速干水泥赢下一程。
此外,就像当年美国人从日本订购钢制构件修复水门桥一样,俄军也订购了大量钢制结构件,用来在第聂伯河上再架浮桥。实际上据消息,俄军实际上订购的相关零部件足够在第聂伯河上架起三座浮桥,但目前为止我们还只能确信俄罗斯至少已经建成一座,而多出来的那些,既可以用来保障这座桥的持续通行,也可以用来再新建其他桥梁。
这就意味着,乌军要彻底切断俄军通过第聂伯河的交通线至少目前还是做不到,问题只是,即使有了浮桥和大桥,这里仍然是一个后勤上的瓶颈,要在维持赫尔松市民正常生活的前提下,维持目前第聂伯河右岸两万多俄军的补给依然是困难的。
因此,俄军目前已经下令撤出赫尔松市的居民,乌克兰方面宣称这是俄罗斯即将放弃赫尔松的前兆,以免重蹈之前放弃哈尔科夫地区时当地民政人员和亲俄居民成了乌克兰俘虏的覆辙。
在城市居民未经充分疏散的情况下,巷战将会难免束手束脚,而在赫尔松,城市居民更是对俄军的补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我们也看到,俄军一边撤出赫尔松的居民,另一边却在继续增兵,这哪里是要放弃的迹象呢?
我们先不说这里,说说此前的乌克兰赫尔松反击,现在有不少人说乌克兰的赫尔松反击是虚晃一枪,吸引俄军注意力,为在北线的反击做准备。
但乌克兰当时的赫尔松反击并非虚张声势,从目前各方的信息综合来看,乌军那一阶段在赫尔松方向的进攻行动也是投入了相当实力的,损失也相当的大。
实际上的情况应该是乌军在整个战线上同时发动了攻势,只不过在赫尔松方向未能取得大的战果罢了。
北约的战役侦察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显然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它让俄军没办法唱空城计。当然,具体的突破地点,北约的电子侦察和卫星侦察是没办法给出直接指示的,仍然需要乌军全线进攻,用士兵的生命去试探俄军的强弱。
因此这一阶段乌军的反击实际上是以巨大的损失换来了场面上的优势,而俄军的败退也并非“口袋阵”,更多的也是一种兵力不足现状下的无奈。
俄军无人机攻击对乌克兰电力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反复攻击乌克兰变电设施的效果非常明显
这里面唯一比较令人讶异的是红利曼,在这里俄军已经将58集团军部署到位,但并未进行北约和俄军前线军官中普遍认为会发起的防守反击行动。
而这个行动的命令,从俄军事后互相指责的声音来看,很可能是最高政治决策层下的命令。这究竟是普京想要留着58集作为下一阶段打出去的一张牌,避免它过早遭受损失,还是认为58集的实力不足以实施防守反击?还是从政治角度等待欧洲的变局?这很难说了,但是从此战后不久,北溪2天然气管遭到爆破的情况来看,可能普京更多的是在国际政治角度有所考虑,而他的对手针对此也已经采取了手段。
那么现在前一阶段这令人看不懂的局面到了现在,实际上已经告一段落 。
双方的下一阶段的重点又回到了军事上,赫尔松守不守得住,这成为了下一步的重头戏。
在哈尔科夫和红利曼,乌军赢得了场面,但损失也是十分惨重的,图为坐在M113装甲车残骸上的乌军士兵
一方面,乌军前一阶段在赫尔松方向压缩了俄军的一些阵地,主要是将此前在红利曼反击的坦克部队调了过来,200辆波兰和东欧国家援助的T-72坦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现在进一步他们又获得了更多的炮兵,乌军的攻坚态势似乎是摆出来了,最近的几天里乌军对俄军赫尔松方向发起了一系列 的营连级进攻,虽然损失也不小,但似乎也是故伎重演,想要用兵力试探俄军的强弱。
但你也说不好如果他们最终判断俄军在赫尔松的防御依然难以攻破,是不是也又会故伎重演,将坦克部队转移到其他敌方再展开攻势。乌军现在拥有内线优势,俄军空袭架次太少,难以阻止乌军 依托铁路公路快速的机动,同时俄军的战役侦察能力也依然不行,难以跟踪乌军坦克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