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爱奇艺出品的都市情感剧《摇滚狂花》迎来完结,姚晨演出了一个与传统国产剧女主截然不同的“狂花”。
让人回想起那个为寻求真正的江湖道义,敢于独自外出闯荡的郭芙蓉。
十六年来,“离经叛道”的《武林外传》成为国产情景喜剧的一座高峰,此后再没有能超越它的情景喜剧作品。
作为舶来品,情景喜剧在90年代进入中国后有过一段辉煌,往后二十余年里诞生了多部优秀作品,说明这种电视剧形式能够被本土观众接受。
辉煌一时:从《我爱我家》到《爱情公寓》
情景喜剧源于美国肥皂剧。作为一种轻喜剧,它以幽默的语言方式打动人,凭借情节和语言出彩。
国内观众所熟知的美剧中有不少是情景喜剧,比如:《老友记》、《生活大爆炸》、《摩登家庭》、《破产姐妹》、《好汉两个半》、《老爸老妈浪漫史》等。
同时,优秀的情景喜剧,不止步于诙谐幽默,更是在生活化的剧情中,探讨社会论题和揭示人性。
90年代初,王朔、冯小刚等人联合编剧的《编辑部的故事》,用紧跟时事的内容敲开了国产情景剧大门。
随后,留学归来的英达将美国情景喜剧制作形式引入国内,以一部《我爱我家》创下国内首播收视率第一的记录,让国产情景喜剧迎来辉煌期。
2004年,拍完情景剧《炊事班的故事》的尚敬导演拉到1000万投资,与编剧宁财神一起制作了《武林外传》,颠覆了传统武侠叙事,将情景剧推向新的高峰。
回顾过去,本土化的情景剧中,既诞生了《老娘舅》、《闲人马大姐》、《外来媳妇本地郎》贴近生活、具备地域性的作品,又诞生了《家有儿女》、《武林外传》等受众范围与喜剧性兼顾的经典。
2000年开播的《外来媳妇本地郎》迄今22年无间断,成为中国广电史上播出时间最久、播出集数最多的电视剧作品。
然而,观众怀念过去经典的另一面,是情景喜剧已经渐渐消失在制作公司的片单中。
国产情景剧以《爱情公寓》为分界线,这部带着大量抄袭桥段的作品火爆之后,情景剧领域再无精品诞生,逐渐走向落寞。
老一辈电视人创作激情不再,新一代创作者不再着力于情景剧创作,该领域陷入青黄不接的境地。
艺术创作需要精神饥渴。情景剧的兴起,源自一批风华正茂的电视剧制作者灵感迸发。那么,是什么导致电视人对于情景剧创作不再“饥渴”?
国产情景喜剧的落寞是多重因素下的必然。
首先,情景剧最重要的创作者是编剧,而最大的制约也是编剧。
编剧个人能力的重要性与灵感的偶然性,都在《武林外传》的编剧宁财神身上体现无疑。
尚敬拍完《炊事班的故事》后,苦恼于室内剧成本低,但已经玩不出什么花了。这时,从“榕树下”作家转型为编剧的宁财神拿出了古装武侠情景剧的主意,令尚敬眼前一亮。
然而,编剧的灵感并不是“终身保值”的。
《武林外传》本来只打算写40集,但是宁财神要还房贷,于是又逼着自己写了40集。写到77集,实在写不动的他甚至编了个角色“谢步东”来暗示自己的状态。
尽管《武林外传》播出后火爆全国,但宁财神几乎把自己逼到灵感枯竭。后来,他再写了《龙门镖局》,可惜其中大量笑点都用力过猛,难以重现《武林外传》的盛况。
按单集的事件来写,短促的起承转合中必须做到逻辑清晰,不失笑点。同时,从剧本到播出是一段不短的时间,电视剧创作还要注意“包袱”的时效性、普适性,老套的梗跟不上潮流,太高级的梗不接地气。
另一方面,剧本第一,导演第二的情景剧创作,也与国内影视行业基本情况不符。编剧没地位,情景剧又“费力不讨好”,优质的情景剧剧本自然也越来越少。
其次,电视剧行业生态的变化也让情景剧变得不再吃香。
对于电视剧制作方来说,获得了电视台之外的采购方,成本预算可以做得更高,情景剧制作成本低的优势不再。同时,越出彩的情景剧越容易固化演员形象,难以吸引明星加盟,这意味着不好卖剧。
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9月的备案公示来看,制作方纷纷有重点地倾向其他细分领域。比如,华策深耕古装领域,柠萌、新丽竞逐女性视角与女性主义创作,还有一大群制作方在涉案剧赛道内卷。
对于流媒体平台来说,高质量情景剧的收益无法最大化。情景剧“每集独立,随时能续看”的优势被移动互联网抹去大半。面临短视频时代搞笑短剧的竞争,情景剧的贴近生活的优势也被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