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哭闹时该不该抱?答案很简单,别被“哭声免疫训练法”骗了
我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个留言:“小时候常被可怕的梦魇缠绕,梦境怪诞没有内容,多是一些诸如不断旋转的无底洞或者象蛇一样盘旋的奇怪线条。我总在恐惧中哭着醒来,却发现自己一个人躺在沙发床上,哭了半天却还是没有人理睬。父母从未真正意义上陪伴过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长大后总感觉缺乏安全感以及与父母亲情连接断裂障碍的因素之一。”
宝宝的哭泣其实是想得到父母的回应,但是如果置之不理的话,宝宝的不到回应,就会产生失望,慢慢的就会积累更多对父母的失望。
偶尔哭泣可以释放压力、排出毒素。但是一直哭的话也会影响宝宝健康的,轻者眼睛会肿,重者诱发眼睛疾病甚至失眠,按中医话来说,会损气,损气就会伤肺,然后就虚。哭多了对大脑也不好,哭并不会让你理智或者思路清晰,反而会头疼,浑噩。因此哭也要适度,不要让小小年纪的宝宝成为“泪人”!
在宝宝小的时候,哭一次两次,你没管他,然后从此以后宝宝就不轻易哭了,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哭也没用,慢慢地,小时候的经历影响着他成长,有什么事情都憋在心里,不喜欢出门,不喜欢去人多的地方,性格方面也有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成为一个一切都自己搞定的“好人”!
如果让宝宝一直哭泣的话,对宝宝的影响可以说利大于弊,因此宝妈们在宝宝哭泣的时候怎么做就非常重要了。
这里以六个月之前的宝宝为例:
当宝宝饿了,没办法诉说的时候会哭;
当宝宝被束缚着,想舒服点会哭;
当宝宝困了,想睡觉的时候会哭;
总之首先要了解宝宝的需求,看看宝宝想要的是什么,然后针对宝宝想要的给予解决的办法即可;宝宝的内心脆弱且很容易满足,只要“对症下药”就能够避免让宝宝一直哭泣。
(2)尝试抱起宝宝进行安慰,别让宝宝哭着睡觉
有的家长认为宝宝哭着哭着睡着就没事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有专家指出:边哭边睡觉会影响睡眠质量,睡眠不足会影响人体的生物节律,造成内分泌紊乱,进而影响情绪,会出现暴躁、不开心、敏感和抑郁等情绪。
刚出生的宝宝其实是最需要妈妈的照顾,除了平时的换衣服洗衣服之外,还需要哭的时候抱抱,偶尔再逗宝宝笑。
尤其是在宝宝哭的时候,针对刚出生的宝宝我们可以走路抱着来回摇晃着,这样会让他们觉得舒服,很快能够从伤心或者不舒服的情绪中走出来,也有利于宝宝们更快的入眠。如果是大一点的宝宝,我们可以细心安慰,给宝宝一个拥抱,让他知道妈妈是爱他的,这样让宝宝睡眠更加安稳。
宝宝哭的时候妈妈内心听着也会烦躁,在这个时候给自己和宝宝放一首轻音乐,告诉自己不要冲动,静下来,宝宝只是在哭,好好安抚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因为冲动做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当妈妈面对宝宝哭闹的时候,不妨放几首自己轻松的儿歌,比如《小青蛙》,跟着欢快的歌声,伴随着笑声,让宝宝更快的从悲伤的环境中脱离出来,我认为这个是有一定效果的!
其实育儿的过程也应该使用“因材施教”的办法,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独特之处,虽然说那些很火的育儿方法引导了很多父母培养出成功孩子,但是要知道适合别人孩子的,未必适合自己孩子。“养孩子不是精密的科学实验,不是20分钟游戏+15分钟喝奶=3小时睡眠,而是由各种各样的小细节构成的,这里变量太多,只能尽量去寻找规律,而不是强行套路。”
孩子哭闹也是要分场景的,比如长时间分离后的哭闹就是孩子的安全感缺失,需要家长及时抱起孩子进行安慰。因此家长面对孩子的哭闹,要注意找准原因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