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 > 热门事件

四川省眉山市富牛镇永光村,当地人口中的“苏坟山”虫鸣鸟叫,飘着香樟树浓郁的味道。阳光穿过香樟树的叶子,在墓碑上留下斑驳点点。树叶掉落,踩在上头,发出脆脆的声响。

墓碑没有写程夫人的名字,上书“宋赠太子太师苏老泉之墓”——程夫人与丈夫苏洵合葬于此。儿子苏轼和苏辙的衣冠冢,就在几步开外。

程夫人的一生,以家为半径。她靠织布,供养父子三人进京考学。父子名震京师,她又在“屋庐倒坏,篱落破漏”的眉山老家猝然长逝。“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躲在历史的帷幕背后,程夫人更多时候被人们叫做“苏母”。

袁春梅,1996年开办书店起,就从事全民阅读推广活动,2004年发起成立“东坡读书会”,走遍了东坡区几乎每一所学校和周边区县100多所学校;47岁的黄惠鹂,在脑瘫的女儿读初二时,放弃护士职业做全职陪读妈妈,把女儿培养成大学生,进入律所工作后,她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报名参加美术、舞蹈培训班。

还有痴迷手工编织的冯燕霞,教出了上千名学生。2020年,青神县妇联成立“苏母艺术工坊”,冯燕霞是编织老师。这不只是打发时间的爱好,对农村妇女们来说,编织也是贴补家用、连接彼此、走出家庭的方式。

家庭不再是束缚,这些程夫人的同乡们,是母亲,是妻子,也是女人。

航拍眉山市三苏祠,这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及祠堂,坐落于眉山城西南纱縠行。程夫人曾在宅外的纱縠行经营丝绸生意。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冯燕霞的百货店,毗邻青神县高台镇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左手边是镇政府,对面是一家银行。这家百货店便利了镇上百姓,也供冯燕霞的女儿一路念到研究生。

店铺拉下了一半卷帘门,遮挡毒辣的太阳。低头钻进店里,最显眼的货架上,摆的是非卖品——左边是关于编织和苏东坡的书,密密麻麻露出有年头的书脊,右边是一卷卷各种颜色的毛线。

48岁的冯燕霞站在柜台边,踩着一双自己织的虎头布鞋,虎耳绣了个金色的“吉”字。她眼睛会笑,说话轻声细语的,“我取用的时候方便。”2018年乳腺癌手术后,冯燕霞开始戴上帽子,好盖住不再似从前茂密的头发。帽檐边隐隐露出一双纹过的眉毛。

她从小喜欢历史,更喜欢从眉山走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货架上的《苏轼:乡愁与爱情》一书最是牵动她,写到了苏轼背后的四个女人,母亲程夫人和三位妻妾王弗、王闰之、王朝云。

在眉山农村,长着不少乌桕树。叶片微微卷起,像是母亲呵护儿女,因此被当地人叫做“卷儿树”。眉山的女人们,就像乌桕树那样。

苏轼八岁那年,苏洵离家宦游。程夫人织布养家,亲自教读苏轼。直到接到父亲逝世的噩耗,苏洵才奔丧回乡。多年后,他在《祭亡妻程氏文》中写道:“二子告我,母氏劳苦”。

冯燕霞小时候,也有这么一个“劳苦”的母亲。白天母亲操劳农活,有时夜里,掏出竹兜里的针线,给孩子和丈夫纳鞋底直到天明。“妈妈牌”布鞋软软的,穿着舒服得很。问母亲织法,得到一句“你们不懂”,冯燕霞仍在一边看。

这点燃了冯燕霞对编织的兴趣。怕弄坏绣花针,母亲不把针线给她。冯燕霞就砍下竹子用刀削尖,捡起地上的线头,织出一个个小疙瘩。

一条不平整的、长长的、戴着出门被人笑话的围巾,是她第一件作品。

老师在前头上课,冯燕霞在抽屉里做手工。她还常步行到城里买编织的书,一时买不起,就先让售货员拿过来看,等攒够了零花钱再买。

1990年冯燕霞初中毕业后接过父亲的衣钵,先是帮家里看百货店,婚后又另立门面。彼时,眉山第一座跨江大桥岷江一桥通车才四年,刚结束两岸轮渡的历史。但如今,因无法满足每天超过12万人次的通行需求,按双向六车道标准建设的新岷江一桥,屹立江涛。

平日看店,冯燕霞的手闲不住,毛线在指尖穿梭。不光织毛衣,拿着钩针,玫瑰、斜挎包和卡通玩偶从指间流出来。街坊们知道,百货店旁大门紧闭的店面,摆满了她编织的玩意儿。有人参观后感慨,“你这不是技术,是艺术。”

来店里买东西的妇女,总会留下一句“这个东西好漂亮”,冯燕霞说“学不学嘛,我教你”,对方又摆摆手,“学不会,学不会。”

冯燕霞在店里翻看编织的笔记,身后的货架上摆着书和毛线。新京报记者 杜寒三 摄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信息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