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
李霞住在对过二楼,智力有些障碍,不请自来。这些天,李霞倚在柜台上,低头织她的猫。说是猫,额头上绣了个“王”,“这不是虎,是猫。”
几十年下来,冯燕霞的学生不止李霞一个。线上线下,培训过的学生有上千人,她们中有地震灾区的灾民、农村妇女和残障人士。冯燕霞授人以渔,希望教更多人吃饭的手艺,也希望带给她们家庭琐事外的快乐。
店里不时有顾客光临,冯燕霞麻利地收银、找零,见缝插针地整理钩针符号说明:X代表短针,F代表长针,S代表引拔针……学英语从ABCD学起,这些符号也是编织的入门。柜台上还堆了几袋金灿灿的小铃铛。她转身从货架上取下一个熊猫车挂,一圈红色花边,缀着流苏,中间的熊猫圆嘟嘟的,羞红着脸,一摇发出叮当叮当的脆响。
前些天,冯燕霞受邀去九寨沟培训零基础的残疾学员。她打听到车挂在当地景区卖得俏。大熊猫是九寨沟的旅游名片,“游客觉得是当地人织的,就会带上一个。”15天时间,从没摸过钩针的人,在她的指导下,也能织出熊猫车挂。
2017年,冯燕霞一针一线,钩出了《程夫人教子》。苏轼、苏辙和苏八娘围在程夫人身边,程夫人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腰间用红线串着配饰。手里握着本大拇指长短的《后汉书·范滂传》,这是冯燕霞逐字抄在便利签上,再用针线缝起来的。
冯燕霞是三苏祠的常客,这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及祠堂,坐落于眉山城西南纱縠行,程夫人曾在宅外的纱縠行,经营丝绸生意。
眉山市古纱縠行,程夫人曾在此经营丝绸生意。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有段时间,三苏祠厢房摆着程夫人的蜡像。冯燕霞听讲解员说,程夫人靠织布,供儿子们和丈夫求学赶考,平时还负责教育苏轼兄弟。她在这驻足,想记住程夫人的样子,她隔着拉起的绳子,偷偷把手伸进去,拍下蜡像不同角度的照片。
冯燕霞满脑子都是程夫人,索性花上两个月,每天从早忙到晚,钩出了《程夫人教子》。如今,这件编织品搁在百货店旁的工作室,培训学员时都会带上,“猜猜这个女人是谁?”
前两年,冯燕霞去程家嘴村找程夫人的痕迹,里头与其他地方的农村并无二致,什么也没有找见。她只记得正是春天,河边黄灿灿的油菜花,开得正艳。
当过17年村支书的李云华说,据说祖上有人犯下一个满门抄斩的过错,为避免株连,程家嘴的族人把“程”姓改为“陈”,陈姓因此沿用至今。
这让冯燕霞觉得这个村子与她要找的痕迹,有某种关联,但更多故事都消散在历史中了。
程夫人的父亲程文应,官至大理寺丞,是眉州名门望族, “程氏富而苏氏极贫。”苏洵到27岁还不学习,为了让丈夫专心读书,程夫人把陪嫁的值钱物件卖了做本钱,经营丝帛生意。没过几年,贫穷的苏家“遂为富家”。
程夫人婚后次年,生长女,但未满一岁夭亡。程夫人又生养子女五人,次女和长子早夭,老四苏八娘婚后被夫家虐待致死。程夫人27岁生下苏轼,30岁时生苏辙。
嘉祐元年,苏轼和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进京赶考,母亲程夫人守在家中。似乎是一种呼应,如今在程家嘴村,多数女人也留在家里。村道上的简介显示,全村外出务工人员615人,其中男性486人,女性129人。
晌午,日头正盛。一位老妇人在自家院子,用杨叉翻晒稻草。前头民房的墙上,画着程夫人教苏轼念书,桌上还摆着一盆衣物。为弘扬苏母文化,去年,程家嘴村将苏母故事“搬”上了墙,将其仁爱行善、勤俭持家、相夫教子的精神以墙体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
墙绘上的程夫人慈眉善目,若有若无地笑。苏轼在《记先夫人不残鸟雀》中描述的程夫人,正是这样的仁爱形象。苏轼兄弟小时读书的园子里,长满了翠竹、柏树和各种庭院花树,鸟雀在丛林间呼朋引伴。程夫人担心家人伤害鸟雀,告诫子女婢仆,不许捕杀、掏取鸟蛋。长此以往,感受到善意的鸟雀,把鸟窝安放在低矮的树枝上,鸟巢中的幼鸟低头可见。
司马光在《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中也记载:“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程夫人寻求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为他们嫁女娶妻,救济他们,使他们有产业。对于有急难的同乡人,时常周济。
现在的程家嘴,程夫人或许还是留下了一些东西。一块挂着“苏母园”的种植园区,竹篱笆上写着“传承苏母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目前,程家嘴村有一家木材加工厂、一家机械加工厂和两家砂石加工厂,种上了4500多亩水稻、800多亩蔬菜、650多亩川芎中药材和450亩西瓜,村民人均年收入3582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