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临终前的杜聿明问郭汝瑰:我最后问你,你到底是不是共产党
杨杰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军学泰斗,曾是蒋介石的参谋长,因此以年级第一名成绩毕业的郭汝瑰一毕业就被杨杰推荐到陆军大学研究院,继续接受军事教育。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时“研究生”毕业的郭汝瑰终于等来了他人生的转机。
淞沪会战开始前,郭汝瑰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陈诚部第14师参谋长,淞沪会战爆发后,便被立即调往上海抗击日军。
而接下来的这一战,也成了郭汝瑰从此飞黄腾达的起点。
淞沪会战中,面对着数万装备精良,拥有坦克等重武器的日军,有些国军军官开始害怕了,他们畏缩怯战,寻找各种理由离开战场,而14师42旅旅长便是其中一个。
师长看到42旅旅长吓得脸色苍白,担心接下来的军事行动会被他拖累,于是便将42旅旅长撤了下来,临时让参谋长郭汝瑰顶了上去。
对于“研究生”毕业的郭汝瑰,当时很多人认为他不过是一个文人,只能在参谋部里出出主意,上不了战场指挥,可接下来郭汝瑰的表现,却让很多人都改变了这一看法。
在郭汝瑰的指挥下,42旅在阵地上冒着敌人飞机的狂轰滥炸坚守了七天七夜,每当部队要被打退顶不住的时候,郭汝瑰就冲出掩体亲临前线督战,使部队挡住了一次又一次日军冲击。后来人们才知道,郭汝瑰在上战场前已经写好了遗书,抱了必死之心。
战后,42旅八千多将士只剩下了两千,阵亡率超过75%,这一战果着实惊到了国民党陆军总部,而郭汝瑰也从此一战成名。
不久后,陈诚任命郭汝瑰为54军参谋长,从此对其另眼相看。之后每次召开作战会议,制定作战方案时都要征求郭汝瑰的意见。而郭汝瑰也因指挥灵活多变被人称之为“郭小鬼”,并成了陈诚的“十三太保”之一。
武汉会战中,经郭汝瑰部署的作战计划使得战役大获全胜,郭汝瑰的名字再一次扬名,因此战后陈诚又将他提升为集团军参谋长。
之后在他的指挥、部署下,国军在抗日战争中又接连取得了长沙会战和鄂西会战的胜利,而他也随着一个个胜利走上了国民党高层,成了蒋介石的亲信,并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不过,虽然郭汝瑰已经在国民党队伍中效力多年,身居高位,还成了蒋介石亲信,但他心向共产党的心却从未改变,他始终记得自己曾是一名共产党员。
不过抗日战争期间,他也曾想过留在国民党队伍中,并对蒋介石寄予了厚望。然而在成为蒋介石亲信之后,郭汝瑰逐渐发现蒋介石这个人并没有什么军事才能,只是政治手腕强罢了,这让他深感失望。
因此召开作战会议时,蒋介石往往只能大讲“礼义廉耻”“不成功便成仁”等与军事指挥毫无关系的东西,关于作战上的指导,则一窍不通,指挥作战时往往闹出笑话。
除此之外,国民党内的腐败更是让他失望不已。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上下“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许多物资送不到前线,反而送到了后方某位高官的口袋里,就连美国人援助的药丸,都被扣下转卖,换成了军官手里的大洋。
而他一直以来清正廉洁,一直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因此身处这样的环境中,自然感觉格格不入。而更让他哭笑不得的是,自己竟然仅仅因为过于清廉就被人怀疑成了共产党。
一次,杜聿明向蒋介石汇报称:“校长,我怀疑郭小鬼是共产党!”
蒋介石一听紧皱眉头,斥责道:“胡说什么!你有什么证据!”
“郭小鬼一不好女色,二不贪财,连家里的沙发都打着补丁,只有共产党才这么清廉!”杜聿明信誓旦旦回答。
当时在腐败的国民党队伍中的确有“谁清廉谁就是共产党”的说法,因此杜聿明感觉自己判断的没错。
不过,这可触动了蒋介石的逆鳞。蒋介石数次反腐而不能,腐败正是他的痛处,因此听到杜聿明这样的话立即怒斥:“难道我们政府里只有贪污腐败之徒,没有一个清官吗?”
被蒋介石斥责一番后,杜聿明只好讪讪而去。然而,蒋介石败退海岛后发现,郭汝瑰居然真的是共产党的间谍。
那么,和党组织失去联系多年的郭汝瑰,又是怎样回到组织的呢?
1945年4月,郭汝瑰已经是国民党军务署署长和国防研究院副院长,身居高位,风光无限。然而对国民党内腐败堕落失望透顶的郭汝瑰心里却时常想起当年带自己入党的袁镜铭,湖北一别后,他再也没了袁镜铭的消息,如今他想回到共产党那边也不知道要找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