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教学成绩稳居第一的秘密:课堂上会用5个心理学原理
朋友你来啦,戳上方蓝色字关注一棵朱顶红,一起成长
优秀的教师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坐稳教学成绩稳居第一的宝座。
01 解决“不爱学”的问题
多感官学习:
这个原则是在课堂教学中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多通道输入,以强化记忆。
例如,在生字词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视觉功能,用彩色粉笔标出汉字偏旁(如“江”的“氵”用蓝色),甚至加粗;用听觉功能,编儿歌记忆笔顺(如“横竖钩,撇捺点,‘小’字要写尖”),并指导学生边学边自己编儿歌;用动觉,通过空中书写或粘土捏字(激活运动皮层记忆)。
这样可以让学生多重编码,减少遗忘,尤其对读写困难的学生有效。
这个方法在低段的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学中常用。
游戏化动机:
这个原理是利用即时反馈、挑战升级等游戏机制,激活大脑的奖赏回路(多巴胺释放)。
许多老师在课堂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中注意力,常常采用生字闯关“游戏”。
例如,每学5个生字解锁一个动画彩蛋,或者进行小组积分擂台赛,用新词造句得分,积分兑换“故事大王”称号等。
在朗读课文的训练中,可以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用“语音进度条”录音自读课文,系统可视化评分(如达到80分点亮星星)。
这样就将外在动机逐步转化为内在动机,符合皮亚杰“玩中学”的理念。
情境教学:
知识在真实情境中更易迁移,儿童依赖具体经验理解抽象概念。
例如,在古诗教学中,用沙画视频还原“孤舟蓑笠翁”场景,学生角色扮演诗人等。
在写作文时,带学生观察校园桂花树后进行描写,用触觉和嗅觉引导细节的观察和描写。
在学习标点符号时,可以用“交警手势”比喻标点(句号=停车手势,逗号=减速手势)。
这样右脑形象记忆与左脑语言区协同工作,提升理解深度。根据不同年段,采用不同鲜活的情景激趣,例如低年级学习一些词汇时,可以引入“词语跳跃”游戏——“花朵跳,花朵跳,花朵跳完蜜蜂跳”。
高年级则可以引入合作竞争机制(如分组创编童话故事,投票评选“最佳想象力奖”)。
02 解决“学不会”问题
最近发展区:
学生在成人或同伴的协助下,能达到比独立操作更高的水平。
在阅读理解中:
(1)支架式提问:先问简单事实性问题(“小蝌蚪最先遇到了谁?”),再逐步过渡到推理题(“为什么青蛙妈妈不一开始就出现?”)。
或者给出答题的语言支架:《手指》教学中出示练说支架:“我们想为______代言,因为______。由这根手指,我们想到了生活中的______。”
(2)同伴互助:两人一组分角色读对话,能力强的学生示范“有感情朗读”,另一人模仿。或者有问题时同桌交流讨论、合作。
在作文修改中:
教师可以用“三色笔法”:红笔标出明显错误(必须改),蓝笔给建议(可选改),绿笔划出好词句(强化信心)。
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因任务过难而产生习得性无助,精准支持认知发展。
综合应用:教授《悯农》古诗
多感官:播放农民耕作的短片(视觉),用手拍模拟锄地的节奏,老师嘴巴里发出“嘿呦嘿呦”的声音,(听觉),手部动作表现“汗水”滴落(动觉)。
情绪记忆:让学生闭眼想象“烈日下弯腰插秧”的感受,再对比自己浪费粮食的经历。
最近发展区:先解释“粟”=“小米”(已知经验),再引申“四海无闲田”的夸张手法(新知识)。
03 解决“记不牢”问题
情绪记忆优先效应:
带有情绪色彩的内容(尤其是积极情绪)会被大脑优先编码和储存。
在课文朗读中,用夸张的语调、表情和动作朗读《狐狸和乌鸦》(如读到“谄媚的笑”时教师模仿狐狸眯眼笑),让学生体验角色情绪。
播放背景音乐(如《月光曲》配乐朗读《静夜思》)。
在写作引导中,先让学生回忆“最开心的一天”,用肢体动作表现当时的情绪(跳起来、大笑等),与同伴兴高采烈地讲解分享,在全班分享,老师和同学集体点评。
在情绪到位的基础上,再动笔描写。情绪激活能提升记忆强度50%以上,尤其适合古诗、故事类课文。
教师可根据学生反应灵活组合,例如对内向学生多用情境教学降低焦虑,对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增加游戏化即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