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翻译为“后天”是此片最大的败笔?
Modern_Linguistics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民族团结的粘合剂,也是矛盾冲突中的排头兵。
电影片名的翻译看似简单,却常常引发热议。一部电影的英文原名如何在中文语境中找到贴切的表达,不仅关乎语言的准确性,还涉及文化习惯、审美偏好和市场考量。以《The Day After Tomorrow》(后天)为例,这部灾难片的中文译名在大陆被翻译为“后天”,而在香港和台湾则多采用“明日之后”或“明天过后”。围绕这一译名,网友们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争论,观点纷呈,既有对翻译原则的探讨,也有对地域文化差异的思考。这些讨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支持“后天”译名的观点、推崇“明日之后”或“明天过后”的意见,以及对译名争议的折中或调侃态度。
首先,支持“后天”译名的人认为这一翻译简洁有力,蕴含深意,符合中文语境的表达习惯。用户XJ在2008年指出:“‘后天’更有余味。因为这个词用于电影名有新奇感,且不能独立成句,会使人联想‘后天会怎么样?’要这种余味,有时是越简单越好。”他认为,“后天”作为一个非主谓结构的词语,留白更多,激发观众思考灾难的迫近感。同样,网友Yomaghde在2018年结合影片内容分析:“‘后天’为我们展示的即是人类无节制破坏大自然的恶果……它会发生在‘后天’这个看似远但其实又很近的未来。”他提到,影片中气象学家曾预言灾难,但未料发生在自己这一代,“后天”恰好传递了这种不可捉摸的时间感。更有网友一二三四卌在2024年从传统文化角度解读,引用《周易·乾卦·文言》中的“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Before heaven, act without violating heaven's will; after heaven, follow heaven's timing),认为“后天”不仅指时间,还暗喻人类顺应或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呼应影片中气候学家父子一前一后应对灾难的剧情。大墨在2025年进一步强调:“‘后天’有一种强烈暗示时间停止的感觉……一切人类文明似乎终止在后天,带来一种由天灾所造就的压抑感。”他认为,“后天”对应英文原名中“the day”的确指性,象征灾难后文明的停滞,充满哲学宿命感。这些观点都认为,“后天”虽直译,却在中文语境中升华了影片的警示意味,简洁中藏有深意。
然而,主张“明日之后”或“明天过后”的人则认为,“后天”过于直白,未能传达影片的末世感和对未来的隐喻。用户半夏在2008年表示:“从翻译而言,‘明日之后’确实更加妥当,凸显了一种危机的感觉。‘后天’可能是大陆的作者翻译的时候没有多加考虑的结果。”他援引翻译的“信达雅”原则,指出“后天”在“信”(fidelity)方面有所欠缺。Delight在2023年进一步分析:“这里的‘the day after tomorrow’又不是特指明天之后的‘那一天’,而是指明天之后的‘日子’,所以翻译成‘明天之后’更符合语境。”他认为,香港和台湾的译名更贴近影片表达的未来感。网友kekeyao在2024年也表达了类似看法:“‘明天过后’,意味着不知道能不能看到后天,不知道还有没有未来的意味,你直接翻译成‘后天’?”他认为,“明天过后”传递了一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绝望感,与影片的末日主题更契合。玖在2019年从文化角度补充:“‘明日复明日’……‘The Day After Tomorrow’的重点是‘Tomorrow’,它就是影片的警示,我们总是说,今天有更重要的问题,环境明天再说。”他认为,“明日之后”突出了这种拖延的危害,而“后天”显得突兀,缺乏深层含义。这些观点强调,“明日之后”或“明天过后”通过意译更好地传达了英文原名的隐喻,适合灾难片的氛围。
此外,还有一部分网友持折中或调侃态度,认为译名之争更多是习惯和偏见问题,无需过度解读。用户丁丁丁满在2008年表示:“其实就是习惯跟不习惯的问题,一个标题嘛无非就是给那些不懂英文的知道这片子叫‘后天’然后去看。”他认为,观众会自己赋予标题意义,译名无需承载过多深意。米儿这在2009年则指出:“地区差异吧……您要非这么说的话,我还说很多台湾翻译的片名很雷人呢。”他举例,如《Eraser》(橡皮擦)被台湾译为《魔鬼毁灭者》(The Demolisher),或《Se7en》(七宗罪)译为《火线追缉令》(The Chase),认为各地译名都有槽点,大陆的“后天”并非最差。更有网友彩虹哥哥在2009年列举了一系列电影译名对比,如《Moulin Rouge》(红磨坊)在台湾被译为“贞洁牌坊”(Chastity Arch),或《Legally Blonde》(律政俏佳人)译为“来吧律师小妹”(Come on, Lawyer Girl),调侃台湾译名有时过于夸张或俗气。不过,華彤在2017年澄清,彩虹哥哥的部分台湾译名信息有误,如《Face Off》(变脸)被错误列为“关闭”(Close),实际为“变脸”,提醒大家不要以讹传讹。调侃之外,也有网友如ourmfzh在2009年理性总结:“后天和明天之后都能接受。只要不是类似于‘刺激1995’那样的译名就可以。”他提到《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被台湾译为“刺激1995”(Thrill 1995),认为这类译名才真正离谱。這些觀點反映了译名争议中,地域文化和个人喜好往往左右判断,争论本身有时更像一场趣味辩论。
从这些讨论中可以看出,电影译名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一场文化与语境的碰撞。“后天”因其简洁和隐喻性在大陆深入人心,但也因直译被批评缺乏未来感;“明日之后”或“明天过后”则因意译更贴近末世主题,却被部分人认为过于直白或冗长。译名之争的背后,是不同地区对“信达雅”原则的理解差异,以及对电影主题的不同期待。正如网友Skybow在2009年所说:“大陆和台湾谁都不用嘲笑谁,大家半斤八两。”大陆有“总动员”泛滥的动画片译名,台湾有“神鬼”系列的动作片偏好,香港则常带商业化“战警”气息。译名没有绝对的对错,更多取决于观众的接受度和文化背景。
这场关于《后天》的译名争论,揭示了翻译的复杂性。好的译名不仅要传递原意,还要契合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的文化氛围和观众心理。正如《周易》中的“奉天时”所示,翻译需顺应语境,找到平衡。《后天》或许不是完美的译名,但它以简洁的两个字,引发了观众对灾难、未来和人类命运的思考。而“明日之后”则以更直接的方式,唤起对末日的警觉。无论选择哪种译名,影片的内核——人类对环境的反思——始终未变。
Author丨GROK
Source丨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308779/
Editor丨扬薇儿
往期文章
从“凡希亚/Faouzia的提词器”说起,口音、拼音、借词、空耳……
语言学领域有哪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理论?
为什么中文叫 “Mandarin” -满大人?
怪不得我长得这么丑?研究揭示名字影响长相
流行女王泰勒·斯威夫特也是语法女王
北京话跟希伯来语真有关系?
张本智和语言切换失败,一开口就是普通话,双语或多语大脑的故事
微信为不丹的本土语言提供了新的生机
语言学中未解决的问题和争议
一封公开信:语言学已经岌岌可危
乌克兰语是语言还是方言?一乌克兰前议员为此问题被枪杀
《降临》女主语言学家的办公室都有哪些书?
世界上有很多语言有声调吗?
小心语言使用方式透露出你的性取向
语言警察真的很让人讨厌
为什么中文TMD这么难?
怎么和教材的说法不一样?新研究显示汉字变得越来复杂了
你能和外星人聊天吗?看看语言学家们是怎么说的!
语言学家如何为《阿凡达》和《星际迷航》创造全新语言
付费文章
为什么空间隐喻有助于我们理解时间?
色情产品损坏了女性的言论自由,基于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思考
挑战乔姆斯基:伊丽莎白·贝茨揭示语言之谜的一生
从瓦伊文字洞察人类书写的演变过程
什么是书写?探索世界上的书写系统
中国人的算数能力独步天下,是语言影响了我们的数学能力吗?
我为什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讲脏话
语言科学新视野:大语言模型、语言结构、语言的认知和神经基础
Language Usage and Cognition (2010) by Joan Bybee
男人不问路?女性和男性对话风格解析
站在语言学与AI交叉点的女性Anna Korhonen
隐喻塑造了我们的思想和世界
相对于直白表达,隐喻表达更能走心
当世伟大数学家大卫·曼福德:语法不仅仅是语言的一部分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语言如何影响我们表达自我的方式
科幻小说家特德·姜随笔、访谈、演讲全集
史蒂芬·平克对于ChatGPT的看法是什么?
交互主观性和语法
乔姆斯基如何看待ChatGPT类大语言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