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年薪6.39亿”上热搜!官方回应:实际只有266万元,剩下6.36亿元都是激励,现在想拿还要倒贴2.3亿元……
所有伟大的博弈,最终都会回归人性本质。
01
新势力的赌局:股权激励的双刃剑
2025年5月,一则“李想年薪6.39亿”的新闻让理想汽车陷入舆论风暴。
细究财报发现,这笔“天价薪酬”中仅有266万元是实际年薪,其余6.36亿元是会计规则下的期权激励费用。
但更戏剧性的是,按照29.26美元/ADS的行权价,若李想此时兑现期权,反而需要倒贴2.3亿元。
数据拆解:
对赌式激励:理想汽车2021年制定的期权计划,要求连续12个月交付量达50万至300万辆才能解锁。2024年50万辆的交付成绩,仅触及第一档门槛。
风险不对称设计:行权价(29.26美元)高于当前股价(25.68美元),意味着李想需“自掏腰包”补足差价才能持股,形成“负杠杆”效应。
行业普遍性:蔚来李斌2023年总薪酬1.1亿元中股权激励占比91%;小鹏汽车夏珩同期薪酬中股权支出达84%。
商业逻辑:
这种“低现金+高期权”的模式,本质是初创企业与核心团队的命运捆绑。新势力用股权置换短期现金流压力,将高管收益与公司市值深度挂钩。
但如同特斯拉2018年与马斯克签订的“史上最苛刻”对赌协议(市值需达6500亿美元),理想的设计更显激进——不仅绑定业绩增长,还预设股价上涨空间。
02
传统车企的防线:稳健薪酬背后的治理哲学
与传统车企对比,这场薪酬革命的分水岭愈发清晰。
吉利控股CEO李东辉2024年薪酬1967万元,而创始人李书福仅37.6万元;北汽蓝谷董事长张国富年薪150万元,与员工薪酬差约15倍。
这种“职业经理人高薪+创始人低薪”的结构,暗含现代企业治理的经典范式: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案例对比:
- 比亚迪的平衡术
执行副总裁李柯1683万元年薪中,股权激励占60%,既保持激励强度,又避免过度依赖资本市场。 - 国企的“安全阀”
北汽、上汽等国企高管薪酬浮动不超过员工平均工资8倍,国资委2025年新规进一步收紧薪酬与效益联动机制。
制度分野:
传统车企的薪酬体系像精密的瑞士机械表,每个齿轮的转动都受制于历史沉淀的治理框架;
而新势力的模式更像硅谷的期权池,用未来收益的想象空间对冲当下的不确定性。
这两种模式背后,是制造业“长期主义”与互联网“敏捷迭代”思维的本质碰撞。
03
金钱游戏与长期主义:谁在定义未来规则?
股权激励的狂欢下,暗流涌动。2023年零跑汽车为冲销量,将C11车型降价4万元,导致单季毛利率跌至-9.4%。
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恰是短期业绩压力传导至经营端的缩影。
当高管薪酬与销量、股价强绑定,企业可能在“冲量-融资-再冲量”的循环中陷入战略变形。
风险警示:
- 特斯拉的前车之鉴
2018年马斯克为达成对赌目标,强推Model 3量产,导致工厂陷入“产能地狱”和品控危机。 - 价值悖论
摩根士丹利研究显示,过度依赖期权的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平均比行业低17%,因管理层更倾向见效快的市场策略。
破局尝试:
理想汽车在2025年将研发投入提升至营收的18%,试图用智能化突破对冲激励机制的潜在风险。
其全栈自研的AD Max 3.0系统,已实现高速NOA每千公里接管次数0.08次的行业领先水平。这种“技术锚定”策略,或是解开激励魔咒的钥匙。
04
重构契约:从资本游戏到价值共生
这场薪酬革命的终局,或许藏在华为的“虚拟股”制度中。
任正非坚持1.14%的持股比例,却通过“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分享机制,让19.4万员工成为事业共同体。
反观新势力,当李想的期权仍悬浮在会计账本上时,小鹏汽车已开始试点“动态股权池”,将部分期权与用户满意度、研发专利等非财务指标挂钩。
未来猜想:
- 激励颗粒度细化
从单一销量目标,转向研发投入、用户净推荐值(NPS)、碳足迹等多维考核。 - 特斯拉的启示
2023年股东会通过“高管薪酬与ESG绩效绑定”议案,将碳排放强度纳入行权条件。 - 数字员工持股
蔚来“用户信托”模式已让车主参与公司决策,未来或衍生出“用户期权池”。
结语: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薪酬不是成本,而是投资。”
当李想的6.39亿元期权从争议走向价值验证,当传统车企的治理智慧遭遇新势力的颠覆逻辑,这场博弈的胜负手或许不在于数字高低,而在于谁能用制度创新点燃组织的长期生命力。
留给行业的思考:当资本市场的潮水退去,那些真正将人才定价权转化为价值创造力的企业,才有资格定义下一个十年。
此刻,你更愿意押注瑞士机械表的精密,还是硅谷期权池的想象?
(本文数据来源:理想汽车年报、吉利控股财报、Wind数据库)
长按二维码
添加微信咨询
微信号:qiye2047(备注未来之星)
联系方式:18612496521
商务合作:13801126813 15510272888 参会报名:1580149814媒体报名:189069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