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有没有休息好,2022年的第一个工作日还是来了。新的一年,你有什么新打算吗?
1月3日,内地股市还在休假的时候,港股迎来了2022年的第一个交易日。
在2021年倒数第二天冲刺上市的商汤科技继续如人们期待的飙升——跨年的3个交易日,这家“流血上市”的公司市值翻了一番。
“所有的颠覆式变化,一定是在源头发生的。”四年多以前,商汤科技刚刚声名鹊起,其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徐立博士在与嘉宾创办人吴婷对话时,就表达了坚持基础科研的决心。
硬科技,这是2022年开年,资本市场就打出的一张明牌。商汤科技的股价表现也证实,在国家各项鼓励政策的加持下,潜心于基础研发所需要的长期主义已经被各界所接受。
资本已经张开双臂,科技企业,只要是扎扎实实在做技术,都开始从默默无闻走向炙手可热。
与硬科技直接相关的另一个大趋势是碳中和。只要是用心注意过2021年中央和各级政府出台的各类文件,就不难发现“碳中和”“碳达峰”频繁被提及。
有人曾测算,截至2050年全球实现碳中和这个时间节点,中国所需的投资金额可能高达255万亿人民币。未来,围绕这个概念,将会产生相当庞大的投融资体系。
2022年,只是个开始。
道理很简单,过去数十年,全球的主基调之一是发展,体现为推动 GDP 的持续增长,而未来则会更多着眼于稳定, 诸如气候环境、医疗健康、社会就业等方面,这其中“绿色”和“创新”必然是两大抓手。在这两个长期因素之外,是疫情这只黑天鹅带来的人们生活与消费习惯变化。
基于以上,无论你是准备就业找工作的应届毕业生、想换一个工作环境的职场人士,还是想继续在逆境顺风下创业的创业者,以下这六个行业值得你的重点。
以下,enjoy~
半导体——长期缺“芯”,供不应求在诸多硬科技行业里,最炙手可热的当属半导体。
你也很难再找出另一个新兴的科技行业像半导体这样,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和产业链完善,却时常陷入全球供货紧张的局面。
2021年,全球缺“芯”已经影响到了诸多行业的发展,在游戏玩家苦等新显卡的时候,互联网企业受困于硬件的更新,传统企业放慢了转型的节奏,连元宇宙的故事讲得都不那么痛快了。
以巨大的供需缺口为背景,全球半导体投资在疫情之下持续增长。有统计显示,2021年与化合物半导体晶圆制造相关的投资增长了20%,达到70亿美元的历史高位,2022 年将进一步增至85亿美元。
在嘉宾派,第八季的学员、地平线的创始人余凯就充分感受到了这场全球投资盛宴带来的喜悦。2年前,他在《我有嘉宾》节目里还表达了国内芯片企业的困境,说出了一句非常经典的金句:挑战巨人,需要站在它的射程之外。
如今,巨人无暇他顾,挑战者攒足了兵马粮草。2021年以来,地平线的C轮融资已历经七轮,最新一轮融资发生在6月10日,15亿美元的C7轮融资完成,投后估值高达50 亿美元。即使是在整个科技圈,这样的融资激烈程度也是罕见的。
2022年,半导体行业的机会正在大规模重启,无论是就业、创业还是投资,这都是一个最稳的行业。
储能——新能源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如果按照热度和“躺赢”的几率来排名,能够排在半导体之后第二位的是一个对于大众来说相对生僻的行业——储能。2021年下半年的A股市场,储能的热度一直排在前列。
储能不是一个新兴行业,而是在大电力中始终存在的一环,是双碳的战略背景下,新能源大三角(光伏风能、特高压、储能)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传统的电力系统中,电能输出曲线相对稳定。以火电机组为主体的发电系统,可以通过“了解需求侧、控制发电侧”的基本策略,在预先设置发电出力计划,实现供需基本匹配。如风能和太阳能的发电与用户使用需求完全无法匹配,发电效能无法受到人为控制。
如何把多发的电储存起来,成为了国家发展新能源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前几年风电和光电装机量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问题显得日益紧迫。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不断出台政策和指导意见,鼓励储能产业发展。未来四年,新增储能装机规模超过4GW,增速高达65%,到 2030 年,新型储能还将全面实现市场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