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央视《电影传奇》栏目邀请南斯拉夫老牌影星巴塔制作《经典回顾》特刊。
这位因《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经典电影而为人熟知的演员,曾因饰演“战神”瓦尔特而成为中国最炙手可热的外国明星。
时过境迁,此时的巴塔已经70多岁了。白发苍苍,感怀往事,表达对国家现状的忧虑。
果然,一年后,黑山共和国宣布独立,原本承袭南斯拉夫体制的“塞黑”彻底解体,成为永恒的历史。
几十年来,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和其他国家都遭受了类似的命运。
虽然现在这些国家都不在了,但是他们留下了很多世界闻名的经典影片,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今天Pigo就和大家聊聊苏联、南斯拉夫等消失国家的11部经典电影和幕后故事。
上一页1/17下一页这些电影很多都被引进中国,红了一段时间,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美好的回忆。
现在,让我们从苏联这个国家开始,看看这11部电影,每一部都有那些至今难忘的“著名场景”——
第一部分:1918年的列宁
可惜英雄英年早逝,一部芭蕾舞剧引起了无数中国观众的关注。
这部拍摄于1938年的电影历史悠久,但其影响至今未消散。
比如经典台词“会有面包,会有牛奶”,就是出自这部电影。
影片以十月革命后的苏联为背景,讲述了在列宁的领导下,苏联人民战胜了饥荒和敌对势力,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影片中的列宁既有领袖的魅力,又有幽默可爱的烟火气,这对后来的中国主旋律电影如何塑造领袖其实是很大的启发。
饰演列宁的演员石,也因为形神兼备的长相,被认为是最接近列宁本人的特型演员。
就连列宁的妻子,在看过他在片中的表现后,也连连惊叹“太像了”,果然完全属实。
上一页2/17下一页不幸的是,拍摄后不久,石因过度劳累而病重,两年后去世。
《1918年的列宁》于50年代传入中国,20多年来反复播出,影响了几代观众。
尤其是影片中,列宁在剧院观看了一场芭蕾舞表演,敌人准备秘密暗杀列宁。直到今天,仍然被年长的观众津津乐道。
有趣的是,观众不是被紧张的剧情吸引,而是被背景中的芭蕾舞者吸引。
芭蕾舞女演员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很多观众第一次看到如此“大尺度”的场面,被她们的精神大大震撼了。
所以很多人后来多次去看这部电影,就是为了看两分钟不到的《芭蕾》。
第二部分:士兵之歌
在苏联电影中被评为“异类”,看了最后一部《心痛》
1959年,电影《士兵之歌》入围戛纳电影节,这也让导演丘利在国际上声名鹊起。
上一页3/17下一页母亲站在看似没有尽头的小路上,等待儿子从战场归来,却不知道儿子已经死了...
每次看到《士兵之歌》的开场,伴随着舒缓悲伤的伴奏,都让人感到无比的揪心。
《士兵之歌》作为导演丘利的代表作,在当时苏联的战争电影中绝对是“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