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苏联的战争片大多是气势磅礴的大制作,讲究故事的史诗气质和恢弘的战争场面。
然而,《士兵之歌》却反其道而行之,以一个普通士兵阿丽莎的视角展现了他的所见所闻。战场反而成了故事的背景板。
心爱的女孩,温柔的母亲,阿蕾莎所憧憬的浪漫美好的未来,都被炮火磨灭了。
如果不是因为战争,阿蕾莎会和妈妈相安无事,和心爱的女孩结婚,平平淡淡幸福地度过一生。
正是这种怜悯让观众对男孩的遭遇感到心痛,从而实现了电影“反战”的主题。
上一页4/17下一页可以说,在那个年代有这样的反战意识是非常难得的。
时至今日,这部电影在评分网站上依然有9.1的高分。去年,当它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映时,座无虚席。可见该片在60多年后仍能感染今天的观众。
第三部分:伊万的童年
这位苏联大师“最不自信”的作品出人意料地实现了对中国小战士张嘎的射击。
拍摄于1962年的《伊凡的童年》是苏联电影大师塔尔夫斯基的早期作品。
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塔尔夫斯基处于深深的自我怀疑中:他觉得自己可能不是拍电影的料。
为了检验自己的实力,塔尔科夫斯基拍了这部黑白战争片。
令他惊讶的是,这部电影在国际上受到了高度评价,并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听起来像凡尔赛,但这部电影确实给了塔尔科夫斯基很大的信心,给国际电影界增加了一位大师级的导演。
和《兵之歌》类似,这部电影也是关于战争对一个普通孩子的伤害。
他的母亲和姐姐在战争中相继被杀,伊凡幼小的心灵逐渐被仇恨占据,最后死在了战场上。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出现直接促成了一部中国知名电影的诞生。
上一页5/17下一页得知《伊凡的童年》获奖后,国内相关部门领导坐不住了:不能光看,要拍出一部优秀的儿童战争片!
这样,这个任务就交给了北方电影厂厂长崔伟。崔伟和另一位导演欧阳红樱一起制作了经典电影《蝙蝠侠张嘎》。
可以看出,两部电影虽然都是以儿童的视角来表现战争,但思路不同。
塔尔科夫斯基对这部电影的创作来源于他童年对战争的恐惧。他目睹了战争中家庭破裂的场景。
所以他在电影中重点表现战争的恐怖和对无辜儿童的身心伤害。
而《小战士张嘎》展现了普通人在战争中的英雄气概,倔强的嘎子在战争中获得成长,是对英雄烈士的致敬。
在拍摄了这部电影之后,塔尔科夫斯基导演了《镜子》、《乡愁》等举世闻名的经典之作,成为无数电影导演崇拜和模仿的对象。
不幸的是,上世纪70年代的老塔在国内遭到了各种排斥和迫害,无奈之下他移民海外,最终于1986年在瑞典去世。
第四部分: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寻找女主角,导演用尽了浑身解数。前不久,导演夫妇在“新冠肺炎疫情”前后去世
上世纪80年代,《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传入中国,风靡全国。时至今日,该片仍在央视电影频道重播。
上一页6/17下一页简单来说,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女人的奋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