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从去年开始也将博士生的学制改为四年了。博士学位作为全世界的最高学位,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本身就代表一个领域的权威,要求肯定会高一些。作为一个过来人,我觉得理工科的博士三年的确有点短。博士期间做一个好点的课题基本都得一年以上,而前期的探索也需要一段时间。这样下来,博士三年时间顶多可以做两个好课题(灌水的不算),还不算写文章和发表文章的周期。我身边发顶刊的博士基本都是在第四年才出来的。的确有很多通过灌水文章毕业的,但对那些有点追求的人,一般都会主动延期,等发表了高水平文章才选择毕业。
我已经达到毕业要求,我个人也没什么学术追求,但还是顺利被延期了,因为我老板不让走。[捂脸][捂脸]
顺应社会,顺应大潮流!
我认为这既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对科研的负责。改革的目的是为学生着想、为科研着想的,但学校的提前毕业制度需要规范。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身边的人都普遍认同,3年对于大多数普博来说弊大于利。每年普博的毕业率不到三分之一,也就意味着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面临延期的问题。
3年毕业延期之后的直接后果就是一个28岁+的大龄博士可能要面临啃老的问题。换句话说,你的所有收入来源都要看你课题组老板的心情。
那为什么有那么多博士需要延期呢?
因为大多数普博的硕士和博士,跟的导师不同。3年对于一个博士的研究来说,太短了。
一个博士从入学到毕业需要做什么呢?
1)博士论文;
2)发paper;
3)找工作
这三点目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看似平常,但要3年做完确实可能会把人逼到抑郁。
因为在博士阶段的方向划分已经非常细致了,所以大部分普博面临的是重新开始一个新的领域的研究,从了解领域现状,到文献综述,找到可做的点,这一般至少需要1年的时间。1年能完成这一步,已经算是比较好的情况了,因为博士论文的要求并非达到固定的工作量即可,需要有足够的贡献和领域推动性,所以能找到点就意味着对领域需要有相当的了解和见地,这需要时间。
随后就是做的过程了,而这个过程非常漫长在,会有很多很多的失败和挫折。你可能做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的理论和假设是错的;你可能做了一段时间,发现根本就没有结果;你也可能做了一段时间,发现跟你思路基本一毛一样的文章已经发出来了。这个过程也是不断的怀疑人生的过程。
同时,你还需要考虑,在做研究三的同时,研究一和研究二要开始写paper了。论文需要审稿周期,短则3个月半年,长则一年两年。没有论文不仅没法毕业,工作也找不到,更不要提下一步。
上述步骤能够全部在3年内完成,那么就只能说你,天时(运气好)、地利(平台好)、人和(自己努力 & 导师靠谱)全都占尽了,是很难的一件事。
另一方面,很多好的文章修改的次数和审稿周期往往很长,学生为了尽快毕业,有时候也可能会放弃向更好的期刊投稿,或者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这其实不是良性的循环。
那也有人问了:那么万一我是天纵之才呢?
这时候就是学校的制度+跟导师商量提前毕业的问题了。可以在改为4年的同时,也列出附加条款,如果达到某项标准且导师同意,可以申请提前毕业。
博士是一个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阶段,它代表了一个人在学术框架的培养体系内,经过系统训练,并且通过最终考核而获得的一个证明。博士跟其他学位一样,代表着荣誉。短期培养出来的博士,大多是半成品,这样违背了设立博士这个学位的目的,同时让博士学历贬值。
延长博士的学制,可以筛选掉只是为了混个文凭的人,增加投机主义的成本,这样让真正值得博士头衔的人获得价值回报。
中国学位制度建立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三十余年,与欧美比较,是很短的。虽然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水平,堪称世界一流。但是,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与欧美国家相比,差距很大,需要奋起直追。显然,适当延长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很有必有。最近,中华博士会在网上发表研究报告称:美国博士平均含金量为100%,英国博士平均含金量为84%,日本博士平均含金量为58%,德国博士平均含金量为44%,中国博士平均含金量为10%。